有人年赚上百万,有人5个月亏损逃离……
版次:004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17日
“共享菜园”的“农场主”
小蔡种的菜
“每100平方米,年租金1500元。”最近,上海提供租地种菜服务的“共享菜园”生意流行起来。这样的价格,让那些常常思考“打工太难,回家种地行不行”的年轻人蠢蠢欲动。
事实上,早已有不少人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到农村包地创业。2022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类返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这其中便包含了包地创业的人。
那么,包地创业这门生意究竟有没有前景?我们调查发现:有人靠包地种粮食,800亩地最高能年赚上百万元;也有人种植经济林和农作物,投入数百万元,四五年依然没有回本;还有人种植经济作物,上半年盈利了,但下半年全部亏了进去……
A 包地创业三种模式
2022年春节后,大学毕业两年多的小蔡,没有和往年一样返回广州复工,而是留在了广东湛江老家,和几个朋友包了一块地,打算种菜,在农村创业。
其实,2019年6月大学毕业时,返乡创业的想法,就在小蔡心中萌生。疫情暴发时,小蔡就在家默默地写创业计划,当他提出先在自家的十几亩地里试水时,却被父母阻挠,几次争执后,小蔡只好妥协。
两年后,当在老家工作的同学找到小蔡,邀请他一起搞租地种植,“一亩地年租金四五百块,租三四百亩地就可以开干”,小蔡一直埋藏的想法又浮上心头。最后,小蔡决定就算瞒着父母,也要“大干一场”。
同样,在南京生活的张彪也是在工作两年半后,于2021年底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和两个大学同学在南京周边,花5万元包了15亩地,开了个农场采摘园。
从2015年开始关注农业的山东汉农精耕创始人李秀汉发现,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导致抛荒撂荒大面积出现。作为80后的他也在思考,以后的地由谁来种?2018年,他抓住土地流转的新政策,在老家包下了800亩地。
据调查,包地创业的人,选择的模式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田种植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往往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第二种是种植经济作物,如水果、药材、茶叶等;第三种是“农场+”模式,如“农场+研学”“农场+露营”等。
李秀汉选择的就是大田种植,以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最初,他想得很简单,找村里老一辈来种就好了,但种完一季小麦后发现,收成并不理想。他开始反思农村粗放种植的弊端。从2019年开始,他购置了三台进口机械,并减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改善土壤环境,来提高生产效率。
小蔡选择种植经济作物。面对三四百亩地,小蔡和小伙伴们计划先拿10亩地做实验,再签租地合同,逐步规模化。为了快速有资金流动,小蔡和朋友决定先种一个多月就能上市的蔬菜。他们花一千多元买了种子,实验性地种上了10亩白菜和生菜。
和朋友花5万元、包了15亩地的张彪,在选址时,就选择了距离城市较近的一处农场,因此地租较贵,每亩3300多元。他计划以后做成采摘园,并慢慢向共享菜地、郊区农场的方向拓展。
还有人采用了两种模式兼备的模式。2019年下半年,从二线城市体制内离职后回到陕西老家的90后小丁,成立了农业公司,以每亩200元的价格,一口气包了1200亩地。地租价格虽然便宜,但大多都是撂荒地,前期开荒要大量投资,包括修路、通水、通电等。现如今有750亩左右土地投入了生产。从前期的修路、通电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种植养护的投入,三年多时间,小丁已经投入了500多万。
B 天灾人祸都是风险
做农业,如果缺乏经验、贸然入行,很难不亏钱。一位农业从业者总结影响农业创业的因素时说,“人(管理和种植)占四成,天气占三成,市场占三成。”
小蔡做了5个月就兵败而归,时间虽短,踩“坑”却不少。
首先是缺乏渠道,导致后期销售困难。小蔡和小伙伴们前期种的10亩生菜和白菜,成熟后无人问津。小蔡只能和朋友自行收割,晚上送去批发处,白天自己散卖,“为了不让菜烂在地里”,最后更是给钱就卖。
那一个多月,不算五六个小伙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村里免租金的情况下,小蔡他们还是赔了几千块。不过,他们都坚信,刚开始亏一点没关系,接下来慢慢成熟之后就能赚回来。
第二个月,小蔡和朋友们开始重新考察品种,最终他们确定种植青瓜、韭菜和贝贝小南瓜。品种选定之后,地租又出了纰漏。前期洽谈时是四五百元租一亩,但最终签合同时,价格直接涨到了一千元左右。租金翻了倍,盈利空间就小了。小蔡和伙伴们只能放弃这块三四百亩的地,重新找地,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去年7月,这次创业便偃旗息鼓,小蔡又回广州上班了。
相较于小蔡他们在管理上的失误,张彪则是在选品上吃了亏。张彪和两个大学同学,种了15亩西瓜和甜瓜,租金加上种植成本一共投入了9万元,到5月收获完毕时,共收入了21万元,算是开了个好头。可是,种植甜瓜和西瓜,不符合人们一边吃一边采的习惯。下半年,张彪便改种小番茄,但依然不太顺利。当时天气比较热,再加上小番茄苗染上了病毒,最终导致没有收成。他们上半年赚的钱全部都打了水漂,在地里辛辛苦苦一年,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同样,李秀汉也饱受天灾的困扰。他介绍,拉长到五年来看,这800亩地整体是盈利的,不过,不是每年稳定盈利,而是有赚有亏,最高的时候能够年净赚上百万元。但2022年降雨过多,玉米遭遇自然灾害,赚钱很难,幸好靠补贴和保险少亏些。
小丁主要种植的拐枣树四年才结果,前期一直在投入,400亩枣树,三年多下来累计投入了近80万元。从今年开始,枣树慢慢挂果,才开始有收入。至于其余350亩地的尝试,则一直不顺利,先是种植辣椒亏了10多万元,接着种植小麦又亏了5万元。只有套种的200亩药材是盈利的,但也才赚了20多万元。
C 包地创业如何成功?
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无法完全规避,这些包地创业的人,都是在踩“坑”之中总结经验。
小蔡前期投资较小,因此失败之后快速抽身,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可能三五年后,自己积累些资本和经验,再回来继续做。”
他关注到,很多年轻人返乡包地创业,会增加一些新模式,来提升效能,最直接的就是直播带货,直接在田间地头直播种植、收成,最后销售农产品,但这类互联网的手段在他看来更多还是辅助。
通过这五个月的尝试,他明白,要想创业成功,需要考虑技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品种、解决好渠道等问题,只有做好这些准备,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一些。
失败的经历,同样没有让张彪放弃,他尝试结识了一位愿意加入的投资人,并找到了一块106亩的地,打算做一个综合型农场,以水果玉米种植为主,还计划增加露营基地、共享基地、采摘区等,第一年至少要投入40万元。
张彪把这次做综合型农场当作了最后尝试的机会。他说,“今年有地、有资金,还有去年积累的一些关注度和私域流量,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要是再做不成,可能明年就没这么大冲劲,就得去找班上了。”
小丁比较看好拐枣林的发展,至于其余300多亩地选择种植什么,在踩“坑”几年后,他更加深刻体会了因地制宜的关键,“不能看别人种什么赚钱就跟着种,越跟风越亏钱。”
李秀汉总结说,粮食作物是保民生的存在,一般市场价格比较稳,也适合大田种植,拿到好地,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一般就能靠量取胜;经济作物受市场影响严重,价格波动比较大。这两种模式,都以种植为主,而智慧农场和传统创业模式类似,更考验品牌运营能力。
在这些重资产的农业创业中,究竟选择哪种模式还是因人而异。但李秀汉坚定地选择大田农业,认为通过现代化技术,能够实现规模化,风险也更小一些。
今年,李秀汉一直自主经营的800亩土地要到期归还给村里了。不过,他又在河南包下了一块5000亩的地,预期要投资1000万元。
做农业,有着“三年入行、五年入门”的说法。这些坚持下来的人都明白,农业是一门长久生意,短时间富不起来,不排除上半年还有盈余、下半年就亏了,只有坚持长期从事农业才有可能吃到行业红利。
综合深燃、新闻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