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作者:来源: 2023年02月24日
近日,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中邮理财3家机构的7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正式发售。伴随着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容和相关产品推出,市场对养老理财产品的关注度逐渐升温。那么,首批发行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吸引到哪些群体来“尝鲜”?投资者在选购养老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养老金理财产品优势在哪里
“去年,在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有优惠的时候,我开了一个,就对银行的养老理财这块有所关注。现在,我看养老理财新产品收益还不错,在考虑要不要‘尝尝鲜’。”和不少投资者一样,李女士被新近发售的首批养老理财产品所吸引。
“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是监管准入的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化产品,具有投资期限长、投资风格更加安全稳健等特点。这对于积累长期养老资产的群体,尤其是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群体更有吸引力。”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在广大投资者所关注的收益方面,首批养老理财产品也有着一定吸引力。“首批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较高,365天最短持有期产品业绩基准下沿为3.65%,1080天最短持有期产品业绩基准高达5.25%至5.75%。”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首批产品均为最小持有期产品,期限灵活、追求稳健收益,在个人养老金产品中具有竞争力。
“相较于普通养老理财产品,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不仅延续和强化了‘长期、稳健、普惠’三大养老属性,还具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等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基本特征。”普益标准研究员董翠华表示,具体而言,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在业绩比较基准、费率结构、税收政策、风险保障机制、流动性支持、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后续产品应重视多元化差异化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作为商业养老金融的新形式,具备稳健性、长期性和普惠性的特点,能够较好契合养老属性。而参考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来看,该类产品在收益和平滑波动方面均具备明显优势。”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面对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养老理财需求,各类理财机构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选择。
“目前,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首批开始发售,养老理财产品发展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投资者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但后续仍然需要不断丰富相关产品,推动产品差异化发展,以更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娄飞鹏表示。
“一方面,理财公司在开发和设计养老理财产品时,应更多关注和考虑居民的实际养老需求,在投资期限、流动性支持、风险保障、投资策略等方面寻求更多创新,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完善养老投教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客户的疑虑与痛点。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应持续提升自身投研能力,适当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在回撤可控的前提下增厚养老理财产品的收益,在混业竞争市场中建立和巩固优势。”普益标准研究员陈雪花表示。
投资者需优先关注产品流动性
“养老理财产品与基金相比经营风格相对更加稳健,与普通理财相比投资期限较长,预期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可以较好地满足投资者在储备养老资产过程中追求安全稳健、长期投资、长期收益的需求。”在娄飞鹏看来,有养老储备能力,风险偏好相对较低,且能够承担一定风险的群体更适合投资养老理财产品。
“除了老年群体以外,其他以追求资产稳健增值为目的的投资者也可购买养老理财。同时,养老理财产品的期限多数在5年及以上,封闭期较长,可能造成资金流动性不足,因此,这类产品适合无短期紧急资金需求的投资者。”陈雪花表示,“此外,虽然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性普遍较其他理财产品更低,不保本,投资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购买这类产品的投资者仍需对理财具有一定的了解,不可盲目投资。”
陈雪花认为,在选购过程中,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首先是流动性。养老理财产品一般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投资者需要结合自身的资金需求选择相应期限的产品。其次是产品收益和风险。养老理财虽然相较于其他产品风险更低,但仍是理财产品,具有一定风险性,投资者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产品。再次是产品多样性。投资者可以从期限、投向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取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分散投资。 据金融时报
相关
银行理财市场
发生了四大新变化
银行理财产品是不少人打理“钱袋子”的重要选择。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行业转型发展的首个年份。这一年,银行理财市场有哪些新变化?透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快来了解一下。
■变化一:行业转型加速
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拉开了资管业务改革的序幕。经过三年多的过渡期后,行业转型加速推进。2022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达95.47%,较上年同期增加2.52个百分点。
2022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在339天至581天之间。截至2022年底,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72.60%,较上年同期增加9.6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业务在全面净值化转型的第一年,就经历了疫情、市场、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多重因素叠加的洗礼。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变化二:投资者数量增多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以“保本保收益”受到众多投资者青睐。打破刚性兑付后,没有了“稳赚不赔”的“光环”,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是否依旧?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较年初增长18.96%。其中个人投资者仍是理财市场的绝对主力,占比达99.01%。
■变化三:投资偏好更趋保守
投资者数量增长的同时,整体投资偏好更趋保守。
报告显示,2022年,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占比为35.44%)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10个百分点和0.55个百分点;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成长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则相对减少。
不仅投资者趋向保守,市场产品也主打“稳健”。截至2022年底,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6.1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4.50%,较上年同期增加2.16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1.41万亿元,占比为5.10%,较上年同期减少2.28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9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变化四:理财公司成为市场主力军
细心的投资者应该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不是“某某银行”发行,而是“某某理财”发行。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260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发行理财产品。别看理财公司数量不多,但市场份额已占绝对优势。截至2022年底,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达1.39万只,存续规模为22.24万亿元,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0.44%。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