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职场年龄歧视很有必要

版次:006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31日

35岁本该是职业发展黄金期,却成为某些行业的年龄上限。一段时间以来,就业市场上的年龄限制、隐性歧视一直是受关注的话题。热议的背后,是求职者对于打破职场年龄门槛的渴盼。

“35岁”现象并非偶然。早在1994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就要求报考者必须“年龄为三十五岁以下”,这是公众对职场“35岁”门槛比较早的认知。很多企事业单位也习惯性地将“不超过35岁”作为录用标准。近几年,在各地的“抢人大战”中,很多的人才引进政策规定年龄不超过35岁。

如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诚然,步入35岁以后,往往意味着职场身份和家庭角色正在经历转变,方方面面的事务日渐增多,对个人的体力精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人可能会进入职场倦怠期。这也是企业偏爱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原因:精力旺盛,有冲劲,没有太多负担。但同时也要看到,35岁左右的人群尽管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却也具有诸多优势。他们通常在自身工作的领域积累了更深厚的专业储备、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因生活的磨砺具备更成熟的思维方式、更广阔的人生阅历。

打破这扇隐形的“玻璃门”,不仅需要用人单位调整招聘理念,还要求在全社会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就业氛围。在当下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的时代,选人用人的标准应更加多元,年龄可以作为参考,但不是衡量真才实学的“硬指标”。消除了不必要的年龄歧视,才会为更多人拓展就业渠道、打开就业空间,才有利于缓解就业焦虑,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和年龄断层,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竞争,更好满足全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