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瓜师

3秒钟挑好一个瓜 月入上万

版次:005    作者:来源:    2023年04月28日

李俊康

4月中旬开始,北京大兴庞各庄种植的西瓜,摆上了京城市民的餐桌。

庞各庄每年出产西瓜约12万吨,为了让老百姓吃上好瓜,除了忙碌的“瓜把式”,如今田间地头还多了年轻的面孔。李俊康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拍瓜师”,他每天少说也要拍上八九千个西瓜。

华侨“拍瓜师”

春天的京城,碧空如洗,神清气爽。自菜户营向南,大约30分钟车程,便是庞各庄。

下高速,庞安路,两侧满眼的蓝色大棚,西瓜正藏在其中,慢慢成熟。

清晨,喇叭声在庞农兴合作社的门前响起,送西瓜的来了——都是附近瓜园刚刚摘下的新鲜货。

卸货、清点,仓库的工作人员忙碌起来,李俊康闻声走出办公室,来到仓库一角。

李俊康身边摆着一台电子秤,把西瓜拆箱拿出,先看果型,再用手指弹上两下,听到西瓜发出的清脆“嘭嘭”声,他将西瓜交到身边的工人手上,全程不超过三秒钟。

拍过的西瓜,被称重分类:2斤半到3斤半、3斤半到4斤半,不同的档位,通过不同的渠道售卖。有问题的瓜,被放在一边,退回供货商,或另作处理。

李俊康拍的,是庞各庄如今的主流品种——小吊瓜“L600”,这种吊挂在瓜秧上生长的西瓜,能更充分地接收阳光,使含糖量更均匀,口感细腻、清脆。三四斤的个重,也符合现代家庭的饮食习惯。

李俊康所在的合作社与周边数百家农户合作,负责西瓜的收购、宣传、售卖,不过,“不是来的瓜我们都要,只要不合格,农户就得拉走。”

怎么算合格?那就要看李俊康的眼睛和手了。一是要看,瓜的果型得圆润,“歪瓜”不要,“满脸麻子”也不行,瓜蒂太软、流水儿,都是西瓜不健康的表现。

接下来得拍,别看只是两三秒,李俊康就能掌握瓜的生熟程度,如今的电商物流,能让西瓜在一天内到达百姓的餐桌上,“太生、太熟都不行。”

实在拿不准的,只能切开抽查,用仪器测甜度,低于“12度”的一样不符合标准。不过李俊康如今很少切开,“用拍就够了,这点儿自信我还是有的。”

“西瓜真的会回应。”每到夏天,这个段子就会有人提起。据说,只有中国人才会拍瓜。可李俊康有“秘密”——他是个马来西亚人。

“我家是当年下南洋的华侨。”只要李俊康不说,没人能看出他的外籍身份,从小就会说粤语的他,中学时随父母来北京生活,“就在二环边上的学”。

他与西瓜的缘分,始于2019年。在此之前,他是个拿过奖的赛车手,还与朋友一起开办改车行,忽然而至的疫情,让市场行情一度清冷。也正在此时,他通过朋友听说庞各庄的西瓜生意,于是成了一名“拍瓜师”。

4月中旬起,庞各庄西瓜陆续上市,合作社平均每天售出西瓜超过一万个。李俊康每天则至少要拍八九千个瓜。日复一日地弹击,已在他的手上留下痕迹——修剪整齐的手指,指甲前段已明显弯曲变形:“说不定哪天,大家就会吃到我拍过的瓜。”

拍瓜为体验生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拍瓜师”工作,记者与李俊康展开了一场对话。

问:你认识的“拍瓜师”多吗?

李俊康:按照职位来说,我是公司的“采购”,只负责西瓜的质量问题。为了保证西瓜的质量,每个瓜园都应该有像我这样的人。

问:月收入大概是多少?

李俊康:收入不完全与拍瓜多少挂钩,主要还是要看经营情况。旺季的时候,每月有一万块出头吧。

问:这个职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李俊康:工作的节奏与以前不一样,基本上就是每天“早七晚五”,旺季会忙一些,冬天就比较清闲。做车行虽然自由一点,但经营的压力很大。我现在有家庭有孩子了,他们也希望我稳定一点。

问:你以后还会做赛车手吗?

李俊康:大概不会了,主要是我老婆不同意。因为有孩子了,她老觉得我开赛车危险。对我来说,哪个职业无所谓,就是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我也不能保证我一直做拍瓜师,只是就这么干下来了。

问:你的身份给你带来过不便吗?

李俊康:我刚来的时候,老板就到处说“咱们这来了个外国人”,同事们都很好奇,为什么一个马来西亚人来拍瓜。不过现在大家都熟了,已经没人问这个了。我偶尔出差,去农村选瓜,会有人问怎么有人拿着护照来挑瓜。

问:有没有想过把水果经营这份工作拓展到国外?

李俊康:不能说没想过,但也只是想过。

问:现在都讲究自动化、AI,会不会担心这个职业消失?

李俊康:目前看不会,老百姓对于西瓜质量的要求是逐渐在提高的。就算是同一个供货商,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时间,都对产品质量有影响,需要人来把这道关。

据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