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2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19日
事关美国政府债务“信用卡”剩余额度的谈判,又要举行了。
美国总统拜登近日表示,白宫和国会领导人之间的第二轮债务上限谈判可能近期举行,这是继5月10日双方首次接触未能打破僵局后,本月内就债务问题开展的第二次会晤。
在党争愈发严峻的当下,美国面临的债务问题还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恐怕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马上违约了还是谈不拢
早在今年1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就已达31.4万亿美元,这也是美国法定的债务上限。
所谓债务上限,指的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支付义务而借债的最高额度。通俗讲,债务上限就是美国政府的“信用卡”额度。
现在,这张“信用卡”的额度已经刷光了,除非国会同意提高债务上限,否则白宫便无权继续举债。由于政府庞大的日常支出还在,一旦没钱了,美国政府马上便会面临破产。按照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此前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短期违约将导致近5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若违约持续一整个财政季度,则将使股市暴跌45%,GDP下降6.1%,并有可能导致全美830万人失业。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美国债务违约最早可能会于6月1日发生,为何如此严峻的债务谈判至今仍未有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伟认为,债务上限问题已“成了一场政治博弈和作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则认为,债务上限迟迟未能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在于“党争”。
刁大明表示,在民主党总统与共和党众议院之间的对峙关系已基本确定的前提下,美国联邦政治目前正好面临一种“分立政府”的内耗局面,拜登总统也将不得不面对所谓“跛脚”状态,这也直接导致了两党在债务这个问题上妥协的余地越来越小。
面对愈发临近的最后期限,美国“债务违约”的问题究竟能否顺利解决,进而避免引发全球政治经济的动荡呢?马伟认为,两党很可能在最后的违约前夕经过妥协而达成一致。刁大明则表示,债务问题激化到这个程度,确实让人感觉这个在最后时限前没有办法达成一致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即便谈拢了那又能怎样
美国的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并不是今年才凭空出现的。
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的债务总额不断膨胀。1990年时,美国政府的债务总额约为3.2万亿美元,2020年则已增至27.74万亿美元。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为何需要借这么多钱?
美国政府近三十年来不断挑起冲突和战争,需要维持长期处于高位的军费开支,例如美国2022年的军费支出便达8770亿美元。
此外,造成美债危机不断恶化的一大根源在于两党所采取的极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共和党通常倾向于采取减税政策,民主党则倾向于增加支出。两党的这些做法则会导致美国联邦政府收入持续下降,但是支出仍不断扩大。面对持续增长的财政赤字,美国联邦政府只好选择举债的方式来“寅吃卯粮”。
倘若此次“债务违约”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对于美国来说,未来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马伟认为,目前美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和飞速增长的债务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近年来美国财政状况和债务状况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即便本次违约问题能够解决,那也只是阶段性解决了部分问题,并不能保证这个问题以后不会接着出现,债务上限问题在未来会变得更加频繁。
刁大明则认为,从债务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也得以窥探美国政治目前存在的政治衰败、治理失灵的状态。“对于民众的回应性来说,几乎是荡然无存的状态了。尤其是在高通胀的背景下,本身就对美国民众的影响较大,如果再加上债务违约导致的社会福利无法有效兑现,那其实更多影响的是一些在经济上、社会上相对更弱势的群体,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另外,刁大明认为,目前,并未看到两党为解决债务问题拿出了哪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两党目前所采取的“努力”也只是去暂时地解决债务问题,而这背后的实质则是关于用什么作为代价去提高美债规模,并不是在解决美债本身。
相关新闻
拜登坚信不会违约
拜登在美国时间周三临出访亚洲前说,有信心将就预算达成一致。共和党众议院领袖麦卡锡没有直接说,他对债务谈判的形势持乐观态度。众议院民主党议员开始收集签名,试图绕过麦卡锡直接推动债务上限投票。
拜登说:“我保持乐观,因为我是天生的乐天派。我们双方都希望达成协议,我认为我们能够做到。”被问及谈判的进展时,拜登表示:“我认为他们正在向前推进,我们还没有达到紧要关头。”
在紧锣密鼓进行债务上限谈判、越来越接近最早触发违约的截止期时,无论是美国总统拜登,还是共和党的众议院领袖麦卡锡,都试图安抚人心,试图打消债务上限可能引发违约的担忧。
本周一和周二,耶伦继续重申6月1日这个截止期。周二,她还发出迄今最严厉警告,称债务违约将破坏美国金融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造成许多金融市场的崩溃和全球挤兑恐慌。违约可能让数百万美国人拿不到收入,可能导致摧毁多个就业岗位和多家企业的经济衰退。
周二,白宫与国会的债务上限谈判仍在僵持,但与会者表示有一定进展。
据钱江晚报、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