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4 2023年06月30日
虽然香港保险产品有很多优势,但由于保险专业名词、条款表述、保险责任、理赔条件等重要内容与内地保单均不同,内地访客对香港保单的相关内容主要依赖保险代理人讲解,加上代理人素质参差不齐、推介保险的机构鱼龙混杂,也给内地访客购买香港保险带来了潜在风险。
分红实现率难保证
香港保险分红预期收益由两部分组成,即保证收益和非保证的预期收益。非保证收益是指保单的实际分红金额可能高于保险建议书上的预计金额,也可能低于预计的金额,分红的收益是浮动的。
其中,“分红实现率”是用来衡量指定时间内,保单实际非保证收益的履行情况,即实际分红金额与购买保险产品时建议书对应的非保证金额的比率。例如,某款分红险建议书演示称,保单分红金额中非保证收益为1000元,而实际分红为700元,则该保单某年的分红实现率为70%。
那么,如果“分红实现率”接近100%,表明保险公司接近达到销售时预期的非保证利益。如果比率高于100%,则表明实际派发的金额高于销售时利益说明所述的数额,反之亦然。
“收益率方面,香港保险产品的保底收益率非常低,高收益主要来自非保证利率,而浮动收益的达成则有赖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以及全球经济的走势。”上述保险代理人说,“相反,内地的保险要求收益率‘所见即所得’。”
有寿险精算人士则提醒,由于总现金价值比率普遍高于分红实现率,所以有的保险代理人会拿总现金价值比率指标混淆分红实现率,对客户造成误导。
此外,多元货币保险产品也暗藏一些汇率方面的风险。业内人士还提醒,购买港险还需要考虑到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比如投保长期寿险需要定期按时缴纳保费,但如果其间外汇支付政策发生变化,就可能面临无法按期缴纳保费的风险。
加杠杆“套利”玩法
香港储蓄险受到广泛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独特的“保费融资”玩法。
据介绍,所谓保费融资,也叫“加杠杆买保单”,投保人通常投保一笔过缴付(一次性缴纳全部保费)的储蓄保险,只需准备一成或两成的保费,余下的资金向银行贷款,投保成功后,保单作为放贷的抵押物抵押给银行,然后客户按约定偿还贷款,直至贷款还清。
如此操作下,实际上用了两次杠杆:一是投保人用较少的自有资金购买一张大额的香港寿险保单,撬动更高的身故保额,放大保险的保障功能;二是若银行所收取的贷款利率低于保险公司派发给保单持有人的收益率,那么保单持有人就能从中赚取利差,从而放大保单的回报。
例如,每年给到客户的回报约为4%左右,而客户向银行贷款利息通常为2.6%左右,这就产生了“息差”,具有一定杠杆作用。据了解,这里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比如,贷款利率的波动,可能会使每年要偿还的贷款利息大幅提升。若提前还贷,还要缴纳惩罚金,也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理赔环节存在风险
对于港险的理赔服务,保险代理人的“卖点”是:香港保险市场成熟,有着较好的理赔服务;香港保险严进宽出,买保险前先体检,理赔基本不存在风险;还会有多次理赔功能……而另一方的关注焦点则是香港保险的理赔效率、便利程度以及理赔纠纷等。
“港险在理赔方面总体效率会稍逊于内地保险。”有内地保险业内人士提醒,“在保险最重要的理赔环节,购买港险的风险不容忽视。”
第一,理赔提取方面,香港保险的小额医疗理赔可以直接存入保单账户抵扣下一年的保费,较大额的理赔转入投保人在香港的账户中。如果没有香港银行账户,亦可选择持支票在内地的银行兑换并结汇,或者直接由保险公司汇款至内地银行账户中,但后者存在一定限额。“理赔支票在内地兑换并不容易,可能存在被银行拒绝的风险,存入支票后,还需要将美元或者港币理赔款兑换成人民币。”
第二,香港保险健康申报环节的告知要求高于内地。和内地有限告知不同,香港保险实行无限告知。也就是说,香港健康保险所标榜的“严进宽出”中的“严进”,比许多投保人想象中的更为严格。据报道,2018年4月,曾有一起投诉事件轰动香港保险业。起因是一位内地客户于2015年在香港一家保险公司为其孩子投保了一款重疾险与医疗险,2016年至2017年间孩子6次因病住院申请医疗保险理赔成功。但孩子第7次住院期间被确诊为白血病,向保险公司理赔时遭拒赔,理由是“曾经住院、投保时未如实告知项”。其依据是,孩子1岁时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导致的首次住院。
第三,我国内地法律不保护香港地区保单权益,一旦香港保险保单发生纠纷,内地消费者需要前往香港地区维权,其法律诉讼费可能会高于内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虎嗅A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