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瘦身 谁在捣乱

版次:004    2023年07月14日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发现,想买到合适的衣服正成为令人头疼的事——不是因为款式不够多,而是因为尺码的大小。

“S码变M码”“M码变L码”“太紧了”“穿不上”……越来越多女性消费者在网上吐槽女装尺码缩小化,也有一批偏瘦型女消费者表示终于买到合适的衣服了,进而引发了女装尺码大讨论。她们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衣服款式是否紧身短小,而是每个人的穿衣诉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女装尺码缩小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服装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尺码标准不统一、尺码短缺的问题。

尺码越做越小

“在淘宝上买衣服,按照自己过去尺码买的衣服穿不上了,号码至少大一号才行,搞得我怀疑人生。”身高160厘米、体重90斤的袁迪,是普通人眼中的“瘦子”,但她发现今年买不到合适的衣服。

“今年‘618’买的衣服8成都退了,原来买XS码,现在得买M码,但也没买到特别合适的。”袁迪叹着气说。为了买衣服,袁迪线上线下都逛过好多次了,在线上天猫百万粉丝的大品牌店也踩过几次“坑”,她最终还是选择“去年的衣服先凑合着穿”。

已经坚持健身2年的谭晶,体重100斤,身高165厘米,身形流畅。但她也遇到了买衣服的难题,“我海淘了一件连衣裙,看尺码是可以穿的,结果上身后无法呼吸。没来中国开店的时候,这个品牌的衣服尺码都很正常,来了中国后,感觉越做越小。”

在身材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女生买服装的尺码不得不越来越大,甚至买不到合适的衣服,这不仅是袁迪和谭晶的个人感受,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很多女性的共识。

“今年‘618’,我买了12件衣服,都是按我原来的尺码买的,但没有一件合适的,都太紧了!最后全部退货。”中等身材的杨阳说。

不仅仅是网店,连实体店也不行了。张晓霞平时穿L码的裙子,身材也一直保持得很好,“今年穿上了2XL的裙子,看到号码时,我脸色都变了。”

明星们也同样遭遇了尺码困惑。今年5月,偏瘦体型的张馨予在微博上发文:“有个牌子的衣服我很喜欢,可我连他家大号都穿不上。”

该如何应对呢?有网友表示,今年被ZARA的童装治愈了,“ZARA尺码165的童装,大人穿很正常,吊打了诸多女装。”

尺码越标越乱

明明是成年人,穿得了童装165的尺码,却穿不下女装165的尺码。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是她们太胖了吗?当然不是!

“以前经常买的店铺,同样的尺码,身材没变,今年再买就穿不上了,小了很多。”网友的一句话道出了当前女装的现状。

杨阳也表示,“前几天试衣服时,我一度怀疑自己变胖了,为此很焦虑。直到我穿上前两年买的M码,完全没问题,这才意识到不是我的身材问题,而是这些衣服的尺码缩水了。”

谭晶也说道:“纯粹是因为商家乱标码踩坑了。以前买衣服,固定码数挑,基本不会出错,现在一件衣服一个码,要对应看肩腰、衣长、裤长,很烦。最小码买过XS,最大码买到了XL。”

由此可以看出,这不仅是尺码缩小的问题,背后还隐藏着尺码标准变得不标准了。为什么不同商家的S码可以大小不一?女装尺码可以由商家随意改变吗?

服装尺码标准,是表示人体外形及服装量度的一系列规格参数,是为了规范厂商生产及方便顾客选购而形成的一套量度指数。

2009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全国统一的服装号型标准,也就是目前现行的服装号型标准。标准共有男子、女子、儿童3项独立标准,3项皆为推荐性标准。标准是以身高、净体胸围、净体腰围以及腰落差作为号型命名的依据,对每一个号型列出了制作服装所必需的10个关键控制部位尺寸。对服装设计、生产以及消费者购买起着统一规范和指导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该服装标准实施后,中国约95%的消费者都能够买到合适的服装。大部分消费者只需要记住自己的身高和胸围就可以解决上下衣搭配的问题。

为什么标准施行多年,今年却出现了大量女消费者买不到合适尺码衣服的状况?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因为国家标准仅仅作为参考标准,并非要求强制执行,制衣商家在尺码制定上拥有完全裁量权;同时市场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此外,现行标准已经施行12年之久,与当前消费者的平均身高、体重有一定脱节。在此情况下,商家行使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各自按照各自的尺码生产。因此,没有统一执行国家标准尺码,“乱标码”“缩小尺寸”“尺寸不统一”等现象时常出现,甚至越来越频繁,让女性消费者感觉“踩坑”。

商家想赚快钱

“小码不小,大码不大,很难买到正常衣服。”“我身高163厘米,腰围58~62,胸围70多,按道理很好买衣服,但事实是很难买到。”网络上这样的声音随处可见。

为什么一些女性“买不到”合适的衣服了?这背后藏着商家的一本“库存账”。

复杂的服装尺寸和海量SKU一直是服装行业的管理难题。举例来说,同一款衣服,各个尺码的型号备全,这意味着数量庞大的SKU,打板、制衣等生产成本增加,由此带来库存增加,进而直接影响到利润。换句话来说,尺码越细分、备货库存越多,成本越高;而生产小码女装甚至均码服装,则可以节省一定的备货成本,同时降低生产与管理成本,维持低价,吸引年轻消费者。

因此,紧跟时尚潮流,生产潮流服装,加快出库速度,同时减少尺码生产型号,降低库存成为很多服装商家的选择。

谭晶表示,“这几年,很多小品牌的服装设计跟着大品牌走,通过更新速度和实惠的价格来抢占市场。正规的大品牌尺码分类较细。但小品牌店想分一杯羹,又没有大品牌的量级,不舍得打板,只想赚快钱,一味照抄模特身材,服装款式单一,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且经济不景气,质量反而和价格不成正比。商家以次充好,大部分消费者一退了之。”

袁迪也发现,“不光尺码的问题,质量也是越来越差。便宜的衣服基本没好货,不便宜的则跟开盲盒一样,看运气。同样的价钱质量不如原来了。网红店的踩雷概率更大。”

提起质量,杨阳更气愤了,她买了一条裙子,试穿的时候很合适,洗过一次就缩水了,再也穿不进去。

一位从事服装行业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称:“女装尺码缩水的问题肯定存在,而更多的则是各家贴牌、通版的质量问题。剪裁不合理,无论尺码大小都会出现问题。衣服买来不光要能穿进去,还要活动自如。而衣服穿起来活动自如对版型和剪裁都是有要求的。这些时装店连布料钱都想省,更不会好好研究剪裁。只要消费者够瘦,一些剪裁问题就会被掩盖。网上一些所谓时装,就是瘦到70斤穿上,依然抬不起胳膊、弯不下腰。因为衣服的剪裁和版型都有问题。这样做,等于把商家本该履行的义务转嫁给了消费者。”他还指出,“服装价格很毛,我见过厂家80元的衣服卖580元。”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厂家和商家缩小尺码的商业逻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于厂家来说,缩小尺码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库存风险。尺码变小意味着使用更少的面料和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制造时间。此外,尺码变小还有助于减少库存积压,提高销售速度。其次,对于商家来说,缩小尺码有助于刺激购买欲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因为女性购物的心理之一就是希望穿着能够适应当前流行趋势,并且拥有较小的尺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瘦身和时尚的需求,推动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一位从事高端女装品牌业务的人员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们走高端品牌路线,针对的是成熟的职场女性,‘大女人’的风格,设计追求轮廓和干练简洁,我们没有改变尺码,这跟长期品牌定位有关。”

当市面上更多的商家、厂家为了减少库存,把S码变成M码,把过小的尺寸标榜成正常体重的尺码,就出现了尺码错位的现象。很多女性消费者按照之前的尺码买不到衣服了。这也必然导致很多消费者不消费甚至减少消费。缩小尺码更像一把双刃剑,减少商家库存的同时,也伤害了消费者。

“对于服装品牌来说,给消费者更人性化的尺码和产品选择才是市场正常的状态。”多位业内人士说。

据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