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2 2023年10月20日
职场上的生存斗争、情感关系中的困顿挣扎、原生家庭的伤害反复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彷徨……种种的现实困境将这一代年轻人逼到“发疯”的边缘。
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多是独生子女,个体化的成长环境与现代化教育注定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萌发远比上一代人深远。而当他们以独立的个体身份闯入时代洪流,伴随而来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往往更加强烈,“发疯”的背后是想要被“疗愈”的欲望。
需求养育了市场,那些想要得到“出口”的年轻人正孕育出万亿级的疗愈市场。据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报告预测,全球疗愈经济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
年轻人的100种疗愈之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的佛教文化今年又一次闯入大众视野,而这次带火它的却是年轻人。
北京的雍和宫、潭柘寺,长沙的开福寺、洗心禅寺、麓山寺,杭州的灵隐寺、法喜寺,寺庙成为年轻人的打卡胜地,佛珠手串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社交产物。
在线票务平台的数据显示,2023年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近50%,其中80后和90后占比超过6成。
年轻人未必真的信佛,但在现实的拷打面前,把难题丢给菩萨似乎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寺庙不只是寺庙,还是年轻人的灵魂寄托。比如北京的网红寺庙卧佛寺,只因“卧佛”与offer谐音,便引来无数工作没着落的年轻人慕名打卡,在上进和上班之间,年轻人选择上香。
如今,以塔罗牌、看星座为代表的西方算命(占卜)形式也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尽管各大社交平台都给出了“纯属娱乐、请勿轻信”的提醒,却依然挡不住年轻人对塔罗牌的关注。抖音话题中“塔罗牌”、“塔罗牌测试”、“塔罗牌教学”的播放量分别达到17.9亿次、29.2亿次和1.1亿次,B站不少塔罗牌相关视频点击率超过百万,最高的点击率甚至逼近500万。
此外,“免费在线测八字”“线上占卜问吉凶”“AI智能免费算命”“AI智能人脸看相”等新潮算命方式层出不穷。“我能上岸吗”“我该分手吗”“我可以裸辞吗”……年轻人无数次的叩问打造了算命师的“铁饭碗”。
“求神问道”给出的是对命运的“答案”,但仅有一个虚无缥缈的答案显然解决不了年轻人实际的困境,于是主打舒缓情绪、排解压力的正念、芳疗、颂钵等新型疗愈方式开始出现。
打开小红书,与“疗愈”相关的笔记高达305万篇,但不同于早已科学化、正统化的心理咨询,禅修、瑜伽、颂钵、芳疗、正念、冥想、灵修等新型疗愈方式正在成为这届年轻人的心头好,大有从“旁门左道”进化为“正统世家”的趋势。
往大了说,算命、塔罗、星座乃至买彩票都能算疗愈经济的一环,本质上来看,所谓疗愈即“精神按摩仪”,根治不了问题,但可以让人舒服,并且合法。
用苦难滋养的疗愈市场
年轻人越“疯”,疗愈的需求越高。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面临着职场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当下时代的复杂性更加剧了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迷茫和焦虑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长期处于焦虑等亚健康的精神状态,心理疾病便会随之而来,2021年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布报告,“2020年全球共2.46亿人患抑郁症,3.74亿人患焦虑症。”
随着心理疾病被更多人抬出水面,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2020年,我国心理咨询业市场规模分别为334.5亿元、377.1亿元、406亿元和480.4亿元,增速分别为12.74%、7.66%和18.33%。
但同时我国心理咨询行业依然存在供不应求、入局门槛低、咨询师良莠不齐、行业定价混乱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仍然没能完全摆脱污名化,大多数人对此讳莫如深,即便身处精神亚健康状态,也很难敲开咨询师的大门。
相比于心理咨询,疗愈听上去“耻感”没有那么强烈。另一方面,在许多人眼里,如果心理咨询是治疗,那么疗愈则是预防,通过疗愈及时干预,避免心理亚健康发展成心理疾病开始成为共识。
就疗愈本身而言,它们也并非如外界猜测那般故弄玄虚,冥想、正念、瑜伽乃至颂钵、芳疗、绘画疗愈等手段也有一定程度的原理佐证。
以颂钵为例,寻常人眼里的颂钵无异于“敲碗催眠”,玄学感拉满,但事实上,颂钵属于体感振动音乐疗法的一种形式。
而颂钵所属的音乐治疗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美国,我国则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发展出以传统五音疗法、气功音乐引导法、笛疗法、音乐电疗为主的现代音乐治疗,今年4月,“音乐疗法”还被首次纳入四川省医保。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疗愈,疗愈本身也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即便自己“没病”,但做做冥想、做做瑜伽总没坏处。Keep运动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22年起,每月有30万人在站内搜索“冥想”关键词。
社交媒体上年轻人集体性、自发性地发泄情绪也将“疗愈”逐渐推向台前。
打开小红书,从原生家庭到恋爱关系,再到职场经历,年轻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却愿意细数“伤痕”。他们在自己的账号里袒露心扉,在别人的评论区安慰鼓励,社交媒体正形成一种无比包容的结界,任何一种“发疯”行为在这里都能得到理解,疗愈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
行走在模糊地带的疗愈
苦难不一定是自己的财富,但一定是别人手里的财富。
夜深人静,随手在小红书点开一个颂钵直播间,正准备听着钵音入眠时,左下角弹出一个颂钵的购买链接,买下它,才算处理完入睡前的最后一件“俗事”。
它们大小不一,价格低至百元,上达万元,商品详情页中通用的“手工锻造”、“源自尼泊尔”、“人体工学”等关键词或许很难解释百元和万元之间的差异,至少没有详情页明确写道,万元产品比百元产品缓解焦虑更有效。
与此同时,古老的颂钵也开始“走近科学”,一些实用新型颂钵专利悄然出现,其名为电子颂钵,但实际上只是以机械设置取代手工操作,避免颂钵中断,提高冥想专注度,所谓的科技也只是“狠活”。
除了通过直播卖货,另一种赚钱方式是通过线下体验卖服务,如果说线上参与疗愈可类比跟着刘畊宏跳操,那么线下疗愈服务便是在健身房请私教。
但大众点评所显示的门店中,真正提供正念、颂钵、芳疗等疗愈服务的并不算多,尽管部分门店名带有“疗愈”字样,但主打的服务却是面部清洁、毛发管理、美白嫩肤以及理疗按摩、瘦身塑形等偏美容美体的项目。
而这些美容美体的服务价格不菲,门店往往会为高客单价项目配上专业名词以提高溢价能力,比如瑞士法尔曼面部护理、以色列死海泥裹肤、夏威夷神庙海浪式按摩等等。这些项目与其说是疗愈,不如说是保养。
疗愈风尚带火的不只有2C业务,以培训疗愈师为主的2B业务也开始潜滋暗长。
这些疗愈师培训往往针对待业在家的人群,比如“宝妈”、失业年轻人等,他们一方面宣称疗愈经济时代到来,并提到自己通过做疗愈师获得高额收入,另一方面又极力矮化疗愈师入行门槛,宣称零基础也能入行。
但和2C项目一样,疗愈师培训也没有统一标准,收费从几百到上千都有,所学内容也模糊不清,在提到疗愈师具备的能力时,他们往往会使用“共情力”、“觉察力”、“苦难的经验”之类的鸡汤话术,甚至有疗愈师直言不用在意证书、内容,“真正的自信来自于疗愈的实力”。
因为缺乏第三方鉴定,普通人很难判断这些培训机构是不是“草台班子”,与心理咨询师行业对比来看,尽管人社部在2017年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但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仍需第三方机构认定。
换句话说,心理咨询师至少是一个需要考证的职业,相比之下,尚在早期的疗愈行业才是真正的草莽江湖:没有入行门槛、缺乏评价体系、非监管部门所涉范围、所有内容与收费完全取决于个人。
无论是卖货、卖服务还是卖课,都能看出当下的疗愈赛道鱼龙混杂。所谓疗愈,其概念本就模糊不清,很难讲得清何谓疗愈,这也就导致许多具体服务都能被框在“疗愈”二字中,按摩SPA虽与想象中的精神疗愈相去甚远,但也很难否认它具有疗愈功效。
说到底,有没有得到疗愈,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我们很难一棍子打死所有疗愈项目,称他们在收“智商税”,但处于模糊地带的确让疗愈背上了不确定的枷锁,使其更容易遭受两极化评价。
所谓疗愈,从来只是缓解压力,不负责根治痛苦,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出口”,如果有,也只是精心编织的骗局。没有真正的“救世主”,除了自己。据观潮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