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8 2023年11月24日
今年以来,登山似乎成了潮流,冲锋衣也迎来销售热潮,摇身一变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时尚搭子”。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经调查发现,线上线下明显价差的“阴阳价格”会否反噬卖疯了的冲锋衣,值得深思与关注!
线上500元内冲锋衣热卖
小赵是冲锋衣的忠实爱好者,“双十一”刚刚买了新的冲锋衣。他的冲锋衣价格在500元左右,自己喜欢冲锋衣,主要原因是防水、防风、防尘,而且版型简单耐看,一件能穿很多年。
在小红书APP上,冲锋衣相关笔记达151万篇,冲锋衣商品数量超过131万件。在微博平台上,“冲锋衣销量猛涨”登上热搜,截至11月21日15点,该话题阅读量达到1.2亿,互动量也达到惊人的4.6万。
据蝉魔方统计数据,抖音平台冲锋衣2022年卖了20亿元,销售额同比大涨382.31%;今年1至7月,抖音平台冲锋衣卖了13亿元,同比大涨336.57%,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5亿元。
数据显示,京东“双十一”冲锋衣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天猫“双十一”开售1小时,骑行、滑雪、户外鞋服销售额同比增长300%。
线上销售情况较好的冲锋衣多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版型简约,价格大多在500元以内。另据抖音统计,今年上半年,抖音冲锋衣销售额贡献最大的价格区间分别为300-500元、100-300元。其中,300-500元是主流价格区间,占市场规模的33.72%。
线下千元冲锋衣占据主流
而在线下市场,经走访市场发现,始祖鸟的款式颇多、配色丰富。“黑色卖得最好,今天店里都没有货了。按照类别来分的话,还是以男士冲锋衣为主,大概占了总量的60%,女士系列占30%,还有剩下的10%是高端商务系列。我们跟其他冲锋衣品牌不同的是,别人都在做户外,但我们也做休闲日常产品。单件价格以几千元的居多,高端商务系列的价格稍贵一些。”始祖鸟销售人员如是表示。
北面、骆驼等线下门店冲锋衣种类紧随其后,相较来说,北面价格更高,店内冲锋衣价格都在1000元以上,薄款的在1000-1500元之间,卖得最好的“三合一”冲锋衣价格在2098元,而骆驼的价格相较北面更低,不过与其线上店铺相比,价格有着较大差距。
“线上和线下的进货渠道是不一样的,甚至连工厂都是分开的。我们店的冲锋衣最便宜的在600元以上,且只有一款,店内大部分冲锋衣都在1000元左右,虽然价格稍微贵一些,但是相对应的质量也会更好,线上的更便宜,但毕竟一分钱一分货,质量跟店里卖的还是有差距。”骆驼CAMEL门店店员告诉记者。
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入局
冲锋衣爆火,多家服饰品牌也加速抢占这一赛道,波司登、蕉下、北面等多家品牌分别推出鹅绒、气绒冲锋衣等布局冬季市场。高端冲锋衣品牌始祖鸟也推出了多款不同颜色、不同设计的冲锋衣产品;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在早些年便推出了阿迪达斯探锐这一户外运动品牌,专门售卖户外运动服饰。
贝恩公司全球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表示,户外运动产业链公司或将受到正面影响。如体育用品类公司李宁、安踏等,可能会受益于冲锋衣的销售增长。“此外,对一些为冲锋衣提供面料和制衣代工的纺织制造类公司,如申洲国际、恒通股份、华利集团等也有利好效应,销售的增长将为他们带来更多订单。”潘俊补充说。
冲锋衣销量或将持续增长
潘俊认为,冲锋衣销售爆火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是潮流引领。山系穿搭最近非常流行,而冲锋衣又是山系穿搭的必备单品,受到追捧是必然的;第二是依赖于户外运动需求的爆发。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冲锋衣作为户外运动的必备装备,其需求自然也会随之增加。至于第三点,我觉得是冲锋衣的品质创新,冲锋衣已经不再只有防水防风这一个特点,舒适度和时尚性也有所提升。至于最后一点,今年各大品牌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营销推广,提高了冲锋衣的知名度和曝光度,也对冲锋衣的销量增长有积极影响。”
在潘俊看来,冲锋衣市场未来还将继续扩大,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山系穿搭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户外运动市场具有无限发展潜力。
时评
当心阴阳价格
自砸招牌
记者调查冲锋衣市场销售情况,在成都春熙路骆驼专卖店内,询问售货员卖得最好的冲锋衣是哪款、什么价位,本以为500元封顶,未曾想800元都拿不下,店内最低价的冲锋衣折后价628元,再往上走,800-1000元的占了大半,与线上均价400元形成了鲜明对比。
销售人员说,线上线下价差主要是因为拿货渠道不同,虽然是同一家老板,但线上线下产品质量是不同的,线下质量好,所以价格高,线上价格低,但是质量相对较差。
曾经我们将同一品牌线上线下价差归结于店铺租金、人员工资和物流费用等实体成本较高身上,品牌必须提高产品售价来保证盈利,而相对应的,线上销售成本较低,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降低营销和物流等开支,从而将价格压得更低。
但事实却是,这便宜出来的钱并不仅仅是房租和人力费用,而是以产品质量为代价。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压缩成本的方法有很多,但对质量是绝对不能妥协的。
消费者苦“阴阳价格”久矣,“阴阳价格”这种不公平的定价策略理应被摒弃,当心“阴阳价格”自砸招牌。 据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