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大门加固 超200家企业无力敲开

版次:010    2023年11月24日

今年,又是一个IPO撤否的“大年”。

根据交易所数据统计发现:截至目前,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已有212家企业终止了IPO进程(包括终止审核、审核不通过,下同),去年这一数字是279家。

其中,主板“收紧”明显,同时,科创板的终止审核数量也超过去年全年,而创业板则较去年大幅减少了终止案例。

主板撤否已接近去年全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51家主板公司终止了IPO,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的56家。其中有2家为审核不通过,雨中情是A股核准制下最后一家上会被否决的主板IPO企业,鼎镁科技是A股全面注册制下首家主板IPO被否企业。

除此以外,均为主动撤回申报材料。今年8月底,证监会公开表态收紧IPO之后,沪深交易所共有45家企业终止了IPO,其中,主板就占了24家,构成了此次“被收紧”的主体。

就行业分布看,主板终止案例中近半数与“衣食住行”相关,包括1家水上运输业、12家食品、餐饮等相关企业、3家木材加工企业、2家零售业,以及3家纺织、服装企业。

食品企业是主板撤回的“重灾区”,沃隆食品、鲜美来、八马茶业、老娘舅、德州扒鸡、老乡鸡等多个被公众所熟知的与“食”相关的企业在今年相继终止了IPO。

另外,被称为“巨无霸IPO”的正大股份,因业绩受猪周期影响,今年10月初也主动终止了IPO,在后续的回应中,正大股份曾表示,当前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IPO时间点。

事实上,除了周期影响外,今年二级市场持续低迷,上市公司估值普遍被压制,再叠加IPO收紧等因素的,对于缺乏硬科技支撑的主板申报企业来说确实不太友好。

就在10月份,A股IPO发行数、募资额创下近两年新低,当月A股共发行新股14只,环比减少4只,同比减少10只;合计募资76亿元,环比、同比分别下降53.8%、下降64.3%。

创业板撤否数量大幅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的终止案例在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已有48家申报科创板的企业终止了IPO进程,而去年全年仅有32家。

其中包括两家上会被否企业,分别为思必驰、太美科技。上市委认为,前者未能充分说明未来四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的预测合理性,未能充分揭示上市前净资产为负的风险;后者未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未充分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

就行业分布看,终止审核企业主要归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合计数量达到28家,占比达到58%。

与去年相比,今年以来,创业板的终止审核数量在大幅缩减,截至目前为81家,其中,6家为审核不通过。去年,是创业板的撤否数量最高的一年,全年有143家企业挥泪IPO,数量在各大板块中遥遥领先。同时,有16家企业上会被否。

就行业分布看,今年创业板终止IPO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3大行业合计39家企业终止IPO,占比达到一半。

另外,北交所今年以来有32家企业终止审核,去年全年为48家。

中信证券终止项目数量最多

就区域分布看,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以及上海、北京的终止审核数量较多,尤其是浙江省达到了36家,是年内终止审核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其次是广东和江苏,均超过了30家。

事实上,在目前排队的780余家在审企业中,广东、江苏、浙江这三大省份合计包揽了半壁江山,分别达到139家、132家、123家,是不折不扣的IPO大户。

在保荐人方面,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民生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华泰联合等8家券商的终止审核企业数量均超过了10家,其中,中信证券数量最多,达到了18家。

不过,按照撤否率(撤否数量/在审数量)估算,由于上述几家券商的总体保荐数量较多,所以,撤否率均较低,撤否数量最高的中信证券,撤否率不到20%。

另外,不同券商的撤否板块分布也存在差异,其中,中信证券的主板终止项目较多,中金公司的科创板终止项目较多,而中信建投、招商证券、民生证券的创业板终止项目较多,另外,海通证券终止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科创板和创业板。

撤否数量关系到保荐人的执业质量,今年2月,深交所曾发布《关于进一步督促会员提升保荐业务执业质量的通知》,对注册制下IPO保荐业务执业质量较低、内控风险较大的保荐人,实施现场督导、专项自查的差异化监管安排。其中,IPO保荐业务执业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为撤否率,根据撤否率,深交所将对其保荐的IPO项目按不同的比例抽取,实施现场督导。据第一财经

相关

年内44家公司从A股退市

全面注册制实施后,A股市场进入了退市的“快车道”。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完成退市流程的公司达到44家,其中被强制退市的43家,数量上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而徘徊在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则多达上百家。

在退市原因方面,主要包括业绩不佳、财务困境、法律诉讼、业务调整、公司重组等。44家退市的上市公司中,有13家因股价低于面值退市;2家因连续亏损退市;1家为B股退市(山航B);1家(经纬纺机)主动退市;2家上市公司为重大违法退市;房地产的行业性出清已经蔓延到二级市场,年内已有8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

此外,还有超20家上市公司的退市原因为“其他不符合挂牌的情形”,但监管函中并未直接点名。

据记者不完全梳理,上述公司中还有17家公司退市后仍被监管追责,追责原因包括:业绩预告违规、业绩披露不准确、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等。追罚措施包括给予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实控人、公司董监高等在内的相关责任方公开谴责、通报批评、予以监管警示等。

监管部门表示,将强化退市程序衔接,优化退市公司持续监管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退市公司监管体制。

在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看来,常态化退市机制、投资者赔付方式的探索等,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产生重要影响。上市公司层面,在上市的前、中、后端都应合法合规经营,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质量与内在投资价值。中介机构层面,需要切实、有效履行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不断提升执业能力,协助企业高效规范运营。投资者也应适应A股制度与生态变化,转变投资理念,提高风险意识。

据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