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单志敏的鞋里乾坤

版次:003    2023年12月01日

老国货起死回生,让人们刮目相看,是这些年常有的事。最近,鞋业品牌意尔康也得到了这样“让人刮目相看”的待遇。

早在今年8月,意尔康就火过一阵,起因是“买鞋就送车”,用户左手收鞋,右手收吉利熊猫MINI车钥匙。

最近,意尔康老板单志敏为母亲大办九十大寿,又登上了热搜。单老板出手相当豪气,粗略计算花费数千万元。当天的生日宴非常豪横,顶级食材全部都用上了:阿拉斯加帝王蟹、澳门大火龙、加拿大象拔蚌、辽东海参,还有茅台酒、高达九层的蛋糕……这次宴会上,单志敏请的都是自家员工。几百名打工人,每人现场收到600元红包。不仅如此,单志敏还捐出1100万元!

请员工喝茅台、吃澳龙,你很难想到这曾是差点活不下去的老字号。2016年,在全国皮鞋业寒冬下,多个门店顾客冷清,很多人以为意尔康活不过那个冬天。

在很多老字号皮鞋都不景气甚至纷纷倒闭的情况下,意尔康却意外逆袭,每年的产值高达10亿元,而且还在上升。

一个纽扣摊子

靠做鞋杀出一条血路

跟现在的洋气不同,最初的意尔康,其实是个纽扣摊子,甚至跟做鞋一点关系也没有。

意尔康创始人单志敏,1968年出生在浙江农村,家里很穷。1984年,单志敏和两个哥哥带着600元本钱,来到邻村桥头堡摆摊卖纽扣。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纽扣生产基地,他们就从这里购入大量纽扣,再卖到河北。靠着这个生意,几年下来,他们积攒了3000多元钱。

当时一起赚到钱的村民,有的回乡盖房,有的甚至提前“躺平”,干脆过起吃饭喝酒、打牌的日子。

单志敏却特立独行,把赚来的钱继续投入到生意上。1988年的春天,单志敏来到江苏淮阴一家商场,租了间小门面卖纽扣。摆起3000元本钱的纽扣摊子,生意比走村串户好得多。

在卖纽扣的过程中,单志敏发现了一个比卖纽扣更赚钱的生意——卖皮鞋。于是,单志敏开始租赁柜台销售皮鞋,与鞋打起了交道。

但他很快发现,卖鞋不如做鞋。1992年,单志敏凑齐5万块,大胆转行创办意尔康皮鞋厂。工厂设在一个简陋的民房里,仅有18名员工,设备只有1台手工压机、3台缝纫机和8把铁锤。

单志敏在年轻的激情和事业的梦想中,开始了他的“鞋道”航程。当时,温州地区大大小小的鞋厂总共有20000多家,单志敏刚起步的鞋厂如同温州其他企业一样,家族式、作坊式。

最初,单志敏也是帮别人做加工。怎么让别人记住自己?单志敏开始代理别人的品牌,生产别人的产品,然后再自己销售。为的就是人们一提到皮鞋,就能想到意尔康。

靠着过硬的品质,第一年工厂卖出了1万多双鞋子,到了第二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十几万双,颇受当地人欢迎。

拿下了当地市场,怎么能走向全国?单志敏想出了一招。

单志敏有次去汕头考察,当时台湾厂家设计的新款皮鞋吸引了他,受此启发,他设计研发的新产品9823在业内一夜爆红,成为妥妥的大爆品,直接卖断货。

从小透明到出名,很多人认识意尔康,正是靠这个爆品。

尝到甜头后,单志敏开始把更多的资金用在研发上,推出很多经典款式。与此同时,北上、南下、西进,攻占更多的城市。

当时,国内只要是闹市区,都会有意尔康的红色招牌。

靠着迅猛扩张,名气和销量都上去了,意尔康也从一个小作坊,彻底逆袭成拥有上万员工、国内数千家专卖店的巨头。

然而到了2016年,中国皮鞋产量持续下滑,整体发展疲软,男士皮鞋也不好做了,市占率不断减小。

人们以为意尔康也会和很多品牌一样销声匿迹,没想到意尔康不仅活下来了,还脱胎换骨了。

“爹味”大整容

老字号逆袭焕新颜

很多人对意尔康的印象,还是那个又“红”又土的logo,对它的了解,也是父辈们爱穿的鞋。

过去,意尔康的审美的确充满“爹味”,很多门店光看外表,也以为是什么中老年专属。然而这两年,意尔康成功转型,门店变成了这样:如果不看logo走进去,还以为是什么小众高档品牌。

这还要得益于2017年,意尔康在温州举办了一场品牌升级发布会,全面焕新品牌形象,对全球近4000家线下门店来了次“大整容”。

光靠门店改造显然不够,意尔康接下来的两个狠招,才是让它在寒冬下活下来的关键。

第一,就是不断默默进化产品。比起门店,它的产品更让人意想不到。你以为的皮鞋,是只有工作、商务场合才能出现的。但现在的皮鞋,摇身一变早已成为休闲风,什么场景都能随时丝滑切换。靠着能打的颜值,意尔康还直接冲到了走秀现场。

这两年,意尔康新工厂建成,办公楼也搬了家,被称为业内最高规格,乍一看还以为是什么高科技巨头。

十几年前,意尔康走的也是皮鞋行业一贯的路子:花巨资请明星代言,再想一个霸气的品牌宣言。然而如今,人们很少见到有哪个明星代言意尔康,相比很多会洗脑的网红品牌,你甚至很少见到意尔康打广告。

不怎么宣传,却能熬过20年,除了产品力够硬,还要得益于意尔康的第二个狠招:“逼疯”自己人。

从2001年开始,单志敏提出了代理制,理由是:“每一个代理商就帮自己干,但人人干出来的那种力量、那种精神是不一样的。”

现实也的确如此,意尔康内部人都袒露,曾经为了打通当地市场,把被子放到车里过夜、一年跑十几万公里的事情都干过。

自己人下苦功夫,单志敏当然也没闲着。据说,他每年都会抽出两个月,去各地市场给经销商出点子,对于表现优秀的,奖励也是毫不手软,直接送宝马车。

在意尔康内部,员工待遇堪比鞋界胖东来:给员工专门造个4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员工家属有免费夏令营,老员工有日韩旅游福利……对自己人足够好,这也是意尔康“大杀天下”的秘密武器。

在广告上,意尔康确实相当低调,但在抢占市场上,却从来不低调。如今,公司已经开出了4000家门店。

20年坚持做鞋

目标年销200亿元

比起“江南皮革厂倒闭了”,人们更为熟知的还有温州炒房团。

相比别人,单志敏应该更有感触,毕竟当时在他的周围,就有不少温州人跑到各地买房子,“眼看着有人赚到了上百亿,比苦哈哈卖鞋轻松多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风口一直有。房地产热过去了,做鞋的贵人鸟,如今又转向了预制菜。

有的人根本不看好皮鞋行业,他们对单志敏说,中国皮鞋做不过10亿,劝他趁早转行。

面对诱惑和质疑,单志敏没有动摇,坚持做鞋,现在活成了一片倒闭皮革厂中的异类。

如今在意尔康,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年会给员工发孝心鞋。给温州高考学子发钱时,意尔康也没忘了老本行,给他送了一双鞋。

每年3月和11月,意尔康还有“旧鞋换新鞋活动”,这套路跟手机行业似曾相识。

意尔康为啥偏偏就跟鞋杠上?答案还是单志敏的那句话,“我们只会做鞋,其他做不了。”

意尔康品牌升级后,单志敏特意把意尔康的新广告词改为“匠心为你每一步”。

设计要与时俱进,于是意尔康带头建起中国首个民族鞋道博物馆。从研发到生产环节,将制鞋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意尔康研发中心,也被浙江省经贸委等部门联合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温州鞋都第一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即使这样,单志敏还不满足,有更大的野心:“对我生产来讲可以打85分,对于销售零售方面还是薄弱,只能打50分;在未来,做到年销售200亿元才是我的目标。”

有人觉得单志敏有点偏激。其实,不断地追求极致,才是老字号能活下来的原因。

最近,55个老字号一夜消失。有的是经营不善,业绩逐年下滑,有的是“早几年就不干了”。可见,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劣势也在于“老”。哪怕再响亮的金字招牌,活下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群人干一件事,一件事干一辈子。”所以,把蛋糕玩出花儿的好利来、把夹克做出高科技的劲霸、20年死磕做鞋的意尔康,都活下来了。

只坚持一件事,能活下来,且活得体面,就战胜了99%的老字号。

据财经talk、中国皮革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