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波接一波的降价潮
版次:007 2023年12月08日
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未来竞争的核心无非有二:一是智驾,二是补能,这两个竞争核心的终极目标是标准。
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迎来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潮,这背后促使不少车企开始迈入“合纵连横”时代。“合纵连横”的目的,不光是为了抱团对抗留在赛场里,也是为了抢先建立行业标准。
蔚来领头组建“换电联盟”
换电与超快充之争,一直以来就有争议。
从模式上来讲,换电的确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但换电想要普及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建设投入巨大;二是缺少统一标准。因此目前为止国内也仅有蔚来一家长期坚持在C端精耕细作换电业务,其他车企主要还是以超快充作为主攻方向。目前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换电网络却常年亏损的蔚来也饱受质疑,外界认为,蔚来的亏损与庞大的换电站建设有关。
蔚来一直希望推动其他品牌换电车型采用其技术和标准。在此前的对外沟通中,蔚来实控人李斌不止一次对外释放合作的意愿:“我们其实非常愿意更多的电动汽车企业,按照我们的电池包大小去设计他们车子的底盘,这样就可以用我们整个换电的设施。”只是,在过去车企各自为战的年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11月短短十几天,蔚来相继与长安、吉利签署合作协议,将在推动换电电池标准建立、换电网络建设与共享、换电车型研发、建立高效的电池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合作。李斌透露续还有四五家正在谈,其中一家是百年央企另一家是民营巨头,这意味着换电模式不久或将真正迎来行业标准。
奔驰宝马共建“超充网络”
奔驰宝马这对“欢喜冤家”,从来都是台面上你侬我侬,台面下暗地较劲。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两家竟然携手合作。
11月的最后一天,宝马和奔驰官方各自宣布,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与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合力满足中国客户的充电需求。
根据公布的信息,至2026年底,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此外,该合资公司的充电网络将向公众开放,也就是说,该充电网络将不仅服务于宝马和奔驰品牌,其他汽车品牌也可以使用。
一直以来传统大厂都不太积极自建充电网络,因为自建充电网络的投入巨大。但作为豪华品牌来说,如何做好专属充电服务又是必须要走出去的一步。在越来越多中国高端品牌开始自建超充桩时,奔驰宝马破天荒地联手“充电”,无非是希望在自建充电网络的同时,能够减少投入成本的压力。
从技术上来说,虽然目前奔驰和宝马在国内还没有大面积升级800V平台,但从规划上未来两年必然会上800V,甚至900V、1000V也都在路上。超充桩未来将会成为稀缺资源,眼下的携手更像是为未来几年作准备。
华为搭建车BU“朋友圈”
华为智选车模式,本质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结盟。
而更有“含华量”的车BU,即华为HI模式一直以来打不开局面。余承东曾说过,车BU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根据财报,自车BU成立以来,华为累计投入30亿美元。当前合作车企的销量也不是很理想,华为与北汽合作推出的极狐,去年销量仅1.2万辆。既然如此,华为索性再探索一种模式。
同样是在11月底,华为与长安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致力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华为会将车BU的技术资源注入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华为原则上不从事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长安汽车将全面推进与目标公司战略协同。
12月1日,江淮汽车发公告称,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合作车型的产品开发由江淮汽车总体负责,江淮汽车负责打造生产基地实现合作车型的交付。
与此同时,华为也欢迎其他车企参与投资该公司,已经向赛力斯、奇瑞、北汽、一汽等抛出了橄榄枝,新公司“去华为化”,让车企都变成股东。
这显然又是一个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大联盟。
中东资本进场“献殷勤”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引起了中东“土豪”的注意。2023年以来,上到国家投资局下到民营投资集团,越来越多的中东资本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牵手”。
10月23日,中国初创电动汽车品牌BeyonCa宣布,近期公司与总部位于沙特阿拉伯的投资集团AFG签署了投资及战略合作备忘录,同时还与在中东具有丰富汽车产业经验和资源的QAuto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今年以来第四家受到中东资本青睐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
今年6月,中东资本先后与高合汽车、前途汽车及蔚来汽车达成合资合作与股权投资协议,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来了一波“扫货”式投资。
中国新能源车企被中东资本“抢购”,原因何在?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中东资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大手笔投资的原因包括新兴市场机会、技术合作与创新及地缘政治因素等多个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潜在增长空间。中东资本可能看中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兴机遇,通过投资中国车企寻求更高的回报。
“中东有需求,但是没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所以像新能源汽车这块,对中东来说是个可以进行能源对冲、需求对冲的领域。”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汽车与工业品业务主管张君毅表示。通过投资中国车企,中东资本可以在地缘政治动荡时保持一定的投资多样性,降低对特定地区的依赖。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中东资本对中国市场加大投资的一个侧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阿布扎比投资局和科威特投资局出现在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两只主权财富基金总计持有A股市值135.58亿元人民币。一系列迹象表明,中东资本正在大量涌入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中国市场。
相关新闻
车企“窝里斗”何时停止
12月3日,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深夜发文称,“今年,汽车人提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卷’,卷技术、卷产品、卷价格、卷营销,甚至都要卷下限了。如果是卷产品卷水平,那是要鼓掌!但要是卷下限,则令人不齿不屑!”比亚迪的技术和产品经常被针对,公司决定最高悬赏500万元打击恶意抹黑。
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方向是对的,百花齐放,技术为先,但是经常会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出现。已经从最开始的舆论战,上升到了“法规和技术”,前者更多是带动大家的情绪,但是后者真的是准备给对手“当头一棒”,甚至“置之死地”,这种例子不少:
此前,长城汽车曾与吉利持续了很长时间的互掐,主要是一些恶意评论,例如在微信群里组织吹捧某一品牌,并且抹黑另一品牌,这明显是有目的,有预谋的“黑公关”行为,后来被曝光之后才有明显收手。
在技术攻击战上,同样是吉利汽车,在线下销售门店,将不正面的技术对比做成海报展示,例如把吉利银河L7和比亚迪以及深蓝对比,但是这种对比毫无参考意义,因为它肯定拿出自己的优点来对比别人的缺点,属于“捧一踩一”的做法。
某品牌同样也给吉利汽车发过律师函,主要是侵犯某品牌知识产权的相关事宜,不过现在汽车外观和内饰趋同,感觉各个车企多少都会有抄袭的存在。
综合优视汽车、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