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产业集群、深化转型升级、培育市场主体——

重庆提速打造“33618” 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版次:001    2023年12月22日

今年以来,重庆提速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力打造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在壮大产业集群、深化转型升级、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亮点纷呈。

做强优势产业 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势头良好

进入年尾,长安汽车频出“大动作”——

11月24日,四川宜宾,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共同成立的时代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迎来首款标准电芯产品下线,此举标志着长安汽车全面进军动力电池赛道。

次日,长安汽车与华为在深圳签署合作备忘录,将投资后者新成立的涉及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携手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大文章”。

重庆汽车产业另一主力军——赛力斯汽车,市场表现同样抢眼。今年以来,赛力斯AITO问界系列车型持续热销,其中M5系列上市至今累计交付12万台,M7系列自9月上市以来,销量已突破10万台。

和汽车产业一样,今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的步伐,也铿锵有力。通过引进安意法化合物半导体、芯联12英寸晶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重庆功率半导体产业高地初具雏形;集聚京东方、康宁、惠科等知名企业,打通了“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器件”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条,MLED等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研发进程实现全国领先。

在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今年我市推动博赛集团氧化铝扩能、国创轻合金研究院、中润NMP溶剂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开工,促进万凯三期60万吨PET、卡莱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等项目建成投产,实现轻合金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等3类优势领域加速补链成群。

加快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在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山工业)数字化车间,一台台机器人正有序进行产品组装,每30秒即可下线一台变速器。通过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青山工业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同时经营成本降低10%以上。

今年我市重点对汽车、装备制造、医药、材料等传统及新兴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从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中小企业延伸,从制造环节向供应链各环节延伸,从而提升“重庆制造”核心竞争力。

一年来,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亮点颇多。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6000多个智能化改造项目,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近60%。其中,今年以来,我市通过部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新认定智能工厂17家、数字化车间224家,累计分别达到144家、958家;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1家,累计达到3家;新部署“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项目4个,累计达到7个。预计到2027年,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将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带动4000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累计推动15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专精特新企业按下“加速键”

你知道吗,每年全国生产的鞋类产品里,有超6成的生产原料,都来自于一家渝企——重庆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峰新材料”)。

在华峰新材料,不但每年量产一大批己二酸、聚氨酯树脂等新材料产品,其3D打印的一体轻量运动鞋等应用产品同样也让人眼前一亮。

另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瑜欣平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每年近1000万只的销量,在全球通机点火器的市场占有率达20%。

在重庆,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的企业为数不少——生产净水产品的重庆蓝洁广顺净水材料有限公司,不仅是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还参与制定30多个行业标准;重庆宗申航发生产的多款航空活塞发动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短板,市场占有率常年位于行业领先地位;重庆华数机器人实现3C机器人国内首创,产品市场占有率达17%,位列全国第一……

专精特新企业是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也是我市补链强链的关键着力点。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手握技术创新“金刚钻”填补产业链空白,让更多“重庆造”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在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中,专精特新企业的高成长性有助于规模能级新突破,“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实现创新赋能新突破,必须依靠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性。”

为此,今年11月,我市出台了《重庆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方案(2023~2027年)》,启动梯次培育计划,加快培育支撑全市制造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备力量,计划到2027年培育独角兽企业1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0家、瞪羚企业300家。

近日我市还印发了《中小型硬科技企业更快更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7年)》,提出组建中小型硬科技企业帮扶库,每年重点帮扶企业不少于50家,推动入库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三年“倍增”,实现优秀入库企业“做大、做强、做上市”。

链接

重庆这样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现“六个新突破”

确保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

■规模能级实现新突破,计划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4万亿元台阶

■创新赋能实现新突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

■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36%

■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累计下降13%

■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全市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格局形成,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至75亿元/平方公里

■企业主体升级实现新突破,全市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过百亿元和上市工业企业分别增加至5家、50家和1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30家、500家、1.27万家和8.6万家

突出“六个聚焦”

协同构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体系构架

■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提升发展能级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建设产业备份基地

■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提升创新效能

■聚焦数字变革,引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聚焦主体培育,增强发展活力

■聚焦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同

建立“六个机制”

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建立“专项方案+专班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机制

■建立“全景图+产业地图”产业链提升工作机制

■建立“赋能中心+诊断评估+全覆盖推进”技术改造工作机制

■建立“亩均账+含金量”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机制

■建立“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涉企服务工作机制

■建立“区域+企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机制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