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上调存款利率 中小银行为哪般?

版次:012    2023年12月22日

日前,河南淮滨农商银行宣布,自12月12日起阶段性上调新开户个人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起存金额大于等于1万元的执行上调后利率。具体看,个人整存整取1年、2年、3年定期存款利率由1.80%、2.00%、2.35%上调至1.95%、2.15%、2.40%。其中,个人整存整取1年期、2年期均上调了15个基点。

包括河南固始农商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等在内的多家中小银行也于近期上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专家表示,临近年底,部分中小银行上调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增强资金实力,从供需两端发力“稳增长”。

多家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上调

“现在我行3年定期利率上调为3.15%。”12月15日,浙江一名村镇银行客户经理介绍。

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调整,存款利率迈入“2”时代,控制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成为行业共识。但近日,部分村镇银行、农商行、城商行却“逆势”上调存款利率,不少银行存款产品突破3%。

从年底到明年3月份,海口苏南村镇银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45%,5年期3.65%。而当前,山东潍坊银行5万元起存3年期、5年期定存最高利率能达3.2%,1万元起存三年期、五年期利率也能达到3.1%。

业内专家表示,这是一种阶段性、临时性措施。部分中小银行上调存款利率,主要原因是揽储能力有限,上调存款利率吸引储户,争取实现“开门红”。

早在11月1日,广东鹤山珠江村镇银行便将整存整取1年期执行利率从2.1%调整至2.25%,上调15个基点;广西兴安民兴村镇银行自11月21日起,对6个月和1年期2款“县域专属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上调30个基点和15个基点。

“地方银行负债能力相对较弱,竞争压力大,年底表现更加进取,同时年初往往是信贷投放高峰期,提前备战能更好锁定全年收益。”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此外,不同银行调降存款利率的幅度和频次不一。专家认为,不排除中小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存款成本、预期收益等因素动态调整利率水平,对不同存款产品差异化定价的可能。“目前国内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各家银行在满足自律机制前提下,根据区域存款市场供需情况,自身经营状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周茂华表示。

中小银行存款利率走向分化

在净息差不断缩窄及“开门红”的双重压力下,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走向分化,另有部分中小银行继续下调存款利率。

12月12日,北海农信社发布消息称将自12月15日起,调整人民币定期存款整存整取2年、3年、5年期产品挂牌利率为2.4%、2.75%、2.8%,较此前分别调降15BP、50BP、55BP,其他产品挂牌利率不变。

广安恒丰村镇银行也于近日发布公告,自12月15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整存整取2年、3年、5年期个人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60%、3.25%、3.35%,较此前分别调降5BP、5BP、10BP。

“存款利率有升有降,反映国内存款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属于正常现象。”周茂华表示,但前提是国内存款市场保持正常竞争秩序,各家银行存款利率调整要满足自律组织要求及存款利率调整要与银行负债、净息差等实际经营状况相一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这种背景下,预计下阶段随着银行资金端成本压降,存款利率下降的可能性较大。中小银行要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理性拓展存款业务,既要保持存款适当增长,也要保持负债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总体来看,专家认为,中小银行需要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完善内部治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耕区域市场、主责主业;提升经营水平,更好满足区域市场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促进资产负债良性循环。

相关新闻

银行压降负债成本

关停特色存款产品

日前,多家银行陆续发布公告称,将全面关停特色存款产品。

天津滨海农商行发布公告称,自今年12月15日起,该行个人“定活通”“利增利”存款业务停止运营。已签约的账户,自今年12月15日起不再将活期资金转存为个人“定活通”“利增利”款项。已经转存的个人“定活通”“利增利”款项计息规则不变,按照原产品规则继续运行。

交通银行“超享存”产品12月1日起全面关停。“超享存”产品关停后,将不再提供自动转入和自动转出功能。已经通过自动转入开立的超享存子账户不受影响,仍可按开户利率和个人整存整取储蓄存款账户的计息规则计息。关停后,该行将分批次将存量超享存子账户切换为普通个人整存整取储蓄存款账户。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商业银行叫停部分特色存款,主要考量是在当前净息差持续承压的情况下精细化管理存款付息成本。因为部分特色存款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变相提升利率等问题,提高了银行净息差管理的难度。

业内人士表示,特色存款利率下调是银行机构调整负债成本的措施之一。目前,在支持实体经济、降低贷款利率的大背景下,银行净息差收窄严重,监管不断优化、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减轻银行机构负债端压力。

在分析人士看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部分银行推出特色存款等。这些创新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户需求,但也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无序化和金融风险的积聚。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具体来看,一是特色存款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管理难度。为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监管部门需要对创新存款业务进行规范和监管。此外,部分特色存款可能存在监管套利现象,或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二是部分特色存款设计复杂,消费者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叫停部分创新存款业务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降低投资风险。

上市公司热情降温

理财规模大幅缩水

今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热情逐渐降温。根据Choice数据,2023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含理财、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资管计划,下同)规模持续缩水,部分公司亦进一步调低2024年拟委托理财规模。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求稳”心态显著,在委托理财“购物车”中,结构性存款等低风险产品占比过半,且持续上升。有业内人士分析,上市公司对理财市场态度“变奏”,主要与市场行情波动有关。一方面,随着净值化转型进一步深化,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存款利率多次调降,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有所减弱。

或受去年理财赎回潮的伤痕效应影响,与往年相比,今年上市公司在理财市场“买买买”的步调有所放缓。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2023年共有895家公司发布委托理财公告(含预案、实施完成、实施中,下同),认购规模约为8134亿元。而去年同期,共有1171家企业发布委托理财公告,认购金额为12445亿元。对比来看,2023年上市公司在参与数量、规模上均有明显回落,其中规模下降超过三成。

具体结构看,今年上市公司更青睐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低风险理财等求稳产品,高风险投资则频频踩雷。

2023年理财规模缩水的同时,也有上市公司在2024年委托理财预案公告中提前选择“减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9日,共有天马科技(603668.SH)、金龙鱼(300999.SZ)等32家企业公布2024年委托理财预案。刨除数据缺失的3家企业,其中有13家企业2024年拟认购金额较去年预案出现大幅下调,占比近半。

上市公司对委托理财热情降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或与今年收益率波动有关。从存款端来看,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多次调降,目前已降至低位。存款利率走低的同时,理财收益率波动也进一步加大。

行情变动下,部分上市公司也选择阶段性调降委托理财规模,将部分闲置资金用于公司回购、扩大生产等方面。也有公司选择将闲置资金调仓至国债逆回购等低风险产品。

展望未来,大多机构对理财市场规模回升仍持乐观态度。中信建投证券大金融研究组组长、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认为,2024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实现10%左右的增长,预计余额将达31万亿~32万亿元。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下行空间在缩窄,将逐步企稳回升,这也将助力规模增长。

业内相关人士称,一般预案多代表的仅是基于目前时点的判断,会根据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理财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的理财产品金额。如果市场相对稳定,收益率不断上行,公司可以临时公告“加仓”。反之,如市场不好,则上市公司也不一定会按照预案中的上限投入这部分金额。据金融时报、证券日报、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