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3年12月29日
2023年无疑是A股市场的题材大年,ChatGPT、CPO……掀起上半年AI炒作热潮;“龙字辈”,“炒数字”、“炒方位”、“炒麻将”……下半年玄学炒作不断进化升级。
回望2023年,A股整体表现低迷,大盘反复调整。截至12月27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年内分别下跌5.65%、16.56%和22.88%。A股市场5332只股票中(包括北交所),剔除今年上市的309只新股,共有2558只股票年内涨幅为正值,占比近50%,其中131只股票涨幅在100%以上。
那么,作为小散的你,在2023年炒的是啥?是亏还是赚?
ChatGPT
引爆泛AI炒作热潮
ChatGPT、CPO、MLOPS、SAM……直到最近的PEEK概念,春节假期结束后, ChatGPT概念股火爆出圈,一跃成为AI概念中的最强风口,进而带动字母缩写概念为首的新题材不断涌现。不少投资者感叹:A股再度步入“字母时代”,小散急需扫盲,不仅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精通外语。
1月下旬,微软宣布Azure OpenAI 服务现已在微软全球Azure 平台正式发布,用户将能够通过Azure OpenAI服务快速访问ChatGPT。受此消息刺激,汉王科技走出7连板行情(1.30-2.7),海天瑞声走出20cm13天4板,年内最高涨幅3.55倍,云从科技年内最高涨幅超3倍,昆仑万维、万兴科技等今年一季度累计涨幅均超150%。
ChatGPT和AI大模型加速迭代下,底层算力需求有望呈现指数级增长,CPO成为AI高算力下高能效比方案。英伟达、AMD等大厂的火爆需求带动CPO概念股持续得到资金追捧。联特科技年内最高涨幅达8.39倍,剑桥科技年内最高涨幅近6倍,中际旭创年内最高涨幅近5倍。
室温超导
引爆年内二次狂欢
今年3月,在美国物理学家兰加·迪亚斯团队宣布其室温超导成果后,随即引发市场爆炒众多超导概念股。而在今年8月,在韩国研究团队宣称发现全球首个室温超导材料“LK-99”后,美股美国超导日内涨幅一度超100%,令A股超导概念梅开二度。其中历史上屡次被视为超导概念而遭到热炒的法尔胜在3月份收获4连板后,在8月份走出6天4板,国缆检测、百利电气在8月双双走出5天4板。不过“室温超导”热度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以人气股法尔胜为例,股价两度突破6元后均以单边回落至起涨点附近告终。
“XX+智能”
开启“XX+”模式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具身智能概念异军突起,进而带动“XX+智能”的炒作,丰立智能走出20cm6天5板(5.18-5.25),万胜智能20cm3天2板(5.15-5.18),迦南智能20cm5天3板(5.16-5.22),祥明智能20cm2连板。统计“XX+智能”全年表现,丰立智能、天元智能、赛为智能年内涨幅靠前。
受益AI大模型的持续迭代进化,下游传媒、短剧、数据要素等AI应用端的活跃贯穿全年,文化传媒板块中不乏“XX+传媒”风格的炒作,其中南方传媒、引力传媒、龙版传媒年内均实现18次涨停。而统计“XX+传媒”全年表现,南方传媒、引力传媒、龙版传媒年内涨幅靠前。
从生肖到数字
玄学主导下半场
下半年手机和汽车行业掀起的一股华为热,问界M7等车型的爆火一举引燃二级市场。恰逢往年第四季度的生肖炒作传统,“炒龙热”率先刺激赛力斯供应商圣龙股份从9月28日开启连板模式,至10月25日完成14连板壮举。随后天龙股份接棒圣龙展开接力,至11月7日走出10连板。从此龙字辈股热潮贯穿至今,包括龙版传媒、龙洲股份、龙头股份、龙韵股份等均走出过阶段大涨行情。统计今年以来“龙字辈”股的年内涨幅,圣龙股份涨幅居首,兆龙互连、天龙股份、龙头股份等年内上涨超200%。
“龙凤呈祥”的神兽炒作告一段落后,“含数股”接棒炒作,三柏硕迎来一波9连板行情(11.10-11.22),统一股份、四通股份、一彬科技、四环生物、九鼎投资等连板股不断涌现。据统计,名称简称“含数”个股中,文一科技、三六零、三柏硕、四川长虹年内涨幅均超150%。
今年四季度A股市场的玄学炒作从“一条龙”蔓延到炒数字,最后演化成麻将牌炒作,可谓今年玄学行情的“巅峰之作”。东安动力、西陇科学、南京商旅、北巴传媒、中广天择、惠发食品、白云电器均走出不同程度的连板行情。而“东西南北中发白”这串神秘代码也被不少投资者成功“破译”。据统计,在“麻将牌”概念股中,南方传媒、东安动力、南京商旅、华西股份、西陇科学年内涨幅超150%。
临近年末,各地方国资重组整合有望进一步提速,麻将牌炒作也进化为“地名+国资+小盘”模式的炒地图翻版行情。在南京商旅走出7连板后,南京公用、四川金顶、南宁百货、上海建科等一众地方国资改革股你方唱罢我登场。据统计,股票简称以“地方+行业”形式的地方国资股中,上海电影、南京商旅、杭州热电年内涨幅超200%。
相关新闻
A股分红2.03万亿 银行仍是大客户
在政策鼓励下,近年来上市公司分红热情持续提升。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2023年有逾3400家公司进行分红,分红总额达2.03万亿元,继2022年分红2.04万亿元后,再破2万亿元关口。多家龙头公司出手“阔绰”,大手笔现金分红频现。
年内30股分红超百亿
工商银行仍是年内分红金额最高个股,为1081.69亿元。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分红金额为972.54亿元。中国石油排在第三位,分红金额为786.99亿元。
而作为A股市值“一哥”的贵州茅台,年内分红金额达565.5亿元(包括240.01亿元的特别分红)。2022年,贵州茅台首次进行275.23亿元的特别分红,当年分红金额合计达547.51亿元。
整体而言,年内有233只个股分红金额超过10亿元,134股超过20亿元,61股超过50亿元,30股超过100亿元。
银行是分红“大户”
就行业看,银行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分红“大户”,2023年分红达5869亿元。整体看,2023年有5个行业分红金额超千亿,除银行外,还有石油石化、煤炭、食品饮料和非银金融,分红金额分别为1641亿元、1398亿元、1252亿元和1116亿元。
年内回购超580亿元
除了分红热情高涨外,2023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也相对活跃。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收盘,年内发布的回购预案并已实施的回购金额约为587亿元。2022年,A股公司的回购金额约为980亿元。
就个股看,荣盛石化为年内回购金额最高个股,为23.48亿元。格力电器紧随其后,年内回购20.13亿元。宝钢股份居第三位,年内回购14.74亿元。海尔智家、九安医疗和上海莱士年内也回购超10亿元,分别为11.88亿元、10亿元和10亿元。
就行业看,2023年电力设备回购居前,超过81亿元。医药生物紧随其后,回购金额超过65亿元。电子排在第三位,年内回购超过53亿元。家用电器、计算机、基础化工、机械设备也回购居前,金额均超过40亿元。
监管加大分红回购力度
12月15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据经济日报报道,此举旨在降低回购门槛,增加上市公司回购工具,进一步健全回购约束机制,严防忽悠式回购,对于不分红的公司加强制度约束督促其分红。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综合看,分红新规推动现金分红重要性提升,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与确定性。对A股市场而言,分红新规进一步加码红利策略的确定性溢价,当前仍看好红利策略的配置,其中盈利预期稳健及经营现金流的分红行业公司表现有望进一步受益(即有能力现金分红的成熟行业)。
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一大批上市公司持续加大回购实施力度,密集向市场发出积极信号,形成了“集中回购潮”,反映出上市公司主动维护公司价值的意愿不断增强,传递了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有力推动市场回暖。
据财联社、东方财富Choice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