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桥集团“创二代”张波站在父亲的肩上继续前行
版次:003 2024年01月19日
从一家员工不足百人的小型油棉厂起步,到全球首屈一指的棉纺织企业和铝制造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魏桥)走过40多年的历史。如今,魏桥已成为拥有3家上市公司、近10万名员工、海内外17个生产基地的世界500强企业,连续多年位列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第一位。
不过,魏桥董事长张波似乎对这个“第一”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相比企业发展带来的荣光,他更愿强调干事创业不“躺平”的意义。
2018年,张波接过父亲张士平的事业后,成立魏桥新一届董事会,打造百年制造企业成为新发展目标。“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石,没有强大制造业作支撑,一切都是空谈。”张波说,企业对此要承担主体责任。
1
干事情要先人一步
有个说法,魏桥专挑“红海”市场干。别人不敢进的“红海”市场,魏桥都能干得风生水起,棉纺织和电解铝业务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早在2003年,魏桥旗下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魏桥纺织)便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棉纺织企业;2014年,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魏桥铝电)成为全球最大铝产品生产商。
不仅如此,魏桥还拥有产业链布局:“纺织—染整—服装、家纺—再生棉”产业链以及“热电—采矿—氧化铝—原铝—铝精深加工—再生铝”产业链。
在张波看来,魏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坚持创新发展。
“一个行业里有红海也有蓝海。如果大家都认为是红海,你怎么跳出去?或者说,虽然是红海,我有能力先游上岸。这比的就是谁游得快,谁身体强壮。”张波说。
张波切身感受到,传统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18年前,棉纱支数能做到200支就算不错,现在能做到500支。”他认为,这是充分竞争的成果。竞争既推动了技术进步,又提升了管理能力、生产效率和产品力。
内部开会时,张波常常强调,虽然企业正在探索一些新发展机会,但目前重心还是纺织和铝业。“这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要心无旁骛发展好。虽然我们身处传统产业,但要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提升生产水平,使我们随时有条件、有能力、有方案应对各种问题。”他说。
在纺织板块,魏桥每年都有几千个新品种诞生,不论是纺织技术还是面料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公司还承接了一些国家工程试验和科技创新工程。10多年来,魏桥的铝业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材料产业方面,也做了很多技术储备。
2
干毛巾要再拧出水
张波说:“从量到质的道路上,利润增长仅是表层,内核是生产水平的提升。近些年,魏桥一直在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线,提升制造水平。”
2016年,魏桥纺织上线第一个智能化工厂。高科技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尽管当时公司内部对于智能化工厂的巨大投入存有争议,但后来发现,这条生产线是最赚钱的。”张波说。
敢于投入的同时,魏桥也在成本管控方面下功夫。在魏桥内部,有一句口号叫“干毛巾要再拧出一滴水”。
张波说:“干毛巾拧水听起来矛盾,但代表一种决心和方向。我们要做到没有一分钱的浪费,内部管控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魏桥铝电开展双对标活动,第一年就节省15亿元,第二年接近10亿元,第三年则是7亿多元。“这都是通过加强成本管理,挤出来的利润。”张波说。
魏桥内部的双对标活动,涵盖综合管控、工艺调整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既对标内部指标,也对标全行业最高水平。
魏桥已经因“严格管理”而出名,如何还能额外再省?张波的答案是,调整生产工艺。比如,电厂的锅炉烧煤,怎样保证入炉煤的品质处于恰好状态。
“魏桥内部特别小气,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在对外合作时,花钱又很大方。尤其是作为链主企业,魏桥要先看合作能否让对方赚到钱,我们希望让更多企业聚集过来,让产业集群更加健康。”张波说。
3
拉平“微笑曲线”
打造百年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源自张波对于产业趋势的思考。魏桥原有的两个产业都有天花板,因此要培育新产业。“哪些新产业既能让我们走得更久,又不至于偏离基本盘太远,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考量。”张波说。
围绕铝产业下功夫。早在2016年,魏桥就开始围绕铝应用方面的难点、痛点展开布局。
张波带领团队研究后发现,如今魏桥电解铝的产能领先,但在合金材料的研制和生产上还有短板,诸如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交通领域的核心零部件生产。“还是缺乏好的材料。我们要布局高端产品,就一定要先攻关核心材料。”他说。
最近几年,围绕交通运输领域的轻量化和减碳需求,魏桥在技术研发上取得明显突破。车身轻量化有效、经济的途径之一,就是用铝合金替代钢铁。2016年,魏桥与苏州大学合作成立魏桥轻量化(苏州)研究院。
2023年11月9日,魏桥在海南三亚发布了新材料。“这种铝合金材料的性能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张波说,“我们在汽车领域也有了自己的高端材料。”
张波介绍,这些材料的制造技术实现“以铸代锻”的突破,即用铸造铝合金替代锻造铝合金。“国际上,铝合金达到的最高抗疲劳强度是105兆帕,我们已经突破130兆帕。”张波说,更重要的是,通过魏桥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一些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一个生产企业要在给社会提供好产品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张波说。
张波希望赋能汽车制造业,拉平“微笑曲线”,并串珠成链、织链成网。而魏桥发力材料端的构想则是:吸引更多零部件企业入局,共建健康、高效的产业集群,从原材料、铝合金、零部件到应用,每个环节都能有合理利润。
4
创二代扎根一线
作为魏桥事业接班人的张波,并非一路含金汤匙成长,而是扎根一线的“创二代”。张波的父亲是魏桥集团的创始人张士平,他从基层工人做起,白手起家打造了全球最大纺织企业——魏桥集团,也是山东知名的隐形富豪。
1999年,张波进入魏桥工作,先后担任魏桥纺织董事长,魏桥铝电董事长,魏桥创业集团副董事长、董事长等职务。
张波说,他很佩服父亲捕捉机遇的能力和艰苦创业的恒心,这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
如今,张波开始谋划魏桥的未来图景。2019年,魏桥投资100亿元,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成立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目前已组建航空宇航、智能技术、能源与环境等7个研究中心,并配套60亿元的科创引导基金,聚集起“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张波说,科技创新是企业布局未来的重要战略,也承载着魏桥反哺家乡的寄托。
在张波的设想中,未来能有上百个创新产品转化项目在魏桥诞生,上万名技术人才在魏桥工作,高科技板块成为魏桥未来新的增长点,进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前几天,张波找出2020年作报告的PPT,内容是魏桥科创板块未来10年规划。“当时讲的内容,如今很多都实现了,现在看来还真用不了10年。未来10年要在多个领域、多个产业里实践,某些产业可能就会成为魏桥的发展重点,这也是给魏桥寻找发展机会。”张波说。
纵深
“传奇草根” 张士平
说到张波和魏桥集团,不得不提他的父亲——魏桥集团集团创始人张士平。
张士平,1946年出生于山东滨州魏桥镇一个偏远乡村。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又多,饿肚子是他儿时印象中最刻骨铭心的事。初中毕业后,张士平去了油棉厂做推棉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从扛百斤重的棉花包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得到领导重视,晋升之路也颇为顺利。经过17年的历练,张士平于1981年被提拔为油棉厂厂长,开启了传奇的创业历程。
山东邹平盛产棉花,棉油厂很多,但是张士平管理的棉油厂由县供销社主管,是经营最差的一个。面对烂摊子,走马上任厂长第一天,他就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不到3年时间,张士平就把乡镇小作坊变成了全国油麻行业利润最大的工厂。
1985年,全国棉花行业萧条,大量棉花滞销。张士平决定进入纺织行业。从成立毛巾厂开始,张士平抓住国企改革机遇,陆续进入毛纤、纺纱和织布领域,最终将油棉厂改制成了自己控股、国有参与的魏桥创业集团。
1995年,10年创业的筚路蓝缕,张士平将魏桥打造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国加入WTO后,他又借助贸易全球化的东风,进一步加快魏桥的规模扩张速度。
2005年,魏桥成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产品覆盖欧美、日、韩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棉纺行业是高耗电的产业,魏桥被电困扰。不甘心受制于电,张士平于1999年成立了自己的电厂。
同时,张士平发现,搞发电是个赚钱的项目,于是顺带做了电解铝的生意——成立了“魏桥铝业”(中国宏桥),不到15年就坐上了全球铝业的把头交椅。
随着魏桥纺织和中国宏桥的上市,张士平的身家亦是水涨船高。《2018年胡润百富榜》显示,张士平家族以650亿元排名全国第26名,蝉联山东首富宝座。
靠着电解铝、棉纺两大业务,张士平的魏桥集团曾创下年营收3300多亿元,净利润190多亿元的经营奇迹,是全球最大的纺织企业,位居世界五百强。不过,就在事业到达巅峰时,他却由于年老多病而撒手人寰。张波接过父亲的重担,继续带领魏桥奋力前行。
据中国经济网、《中国企业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