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产品陆续放开申购 布局良机来了?

版次:011    2024年01月19日

“现在还能买基金吗?”2024年伊始,有部分基金投资者这样发问。其中一位个人投资者告诉记者,自己买入的产品仍亏损30%以上,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声音都在说“现在到底了”,但业绩仍未见好转。“这纠结的磨底期究竟何时过去?”他无奈地说。

虽然市场未改震荡调整之势,但近来有多只基金产品解除“限购令”,宣布恢复大额申购业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15日,2023年10月以来至少有70只基金陆续“开门迎客”,其中主动权益类、被动指数类等权益类基金产品已超过30只。

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正在积极布局春季行情,多只权益类产品“整装待发”,低位布局趋势越发明显。从细分种类而言,指数型基金成为发力重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性价比极高。

1多只基金“开门迎客”

1月11日,华商新趋势优选发布公告称,即日起恢复大额申购、大额定期定额投资业务。之前的公告显示,该产品曾在2023年5月4日起暂停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累计高于30万元(不含30万元)的大额申购、大额定期定额投资业务。

在上述恢复大额申购的基金产品中,华商新趋势优选是其中为数不多的百亿级别的“巨无霸”产品。该产品的掌舵者是百亿基金经理周海栋,这也是他管理的6只产品中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2023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华商新趋势优选的规模为129.1亿元,周海栋的同期在管总规模为369.51亿元。

查阅公告可以发现,“开门迎客”的情况并非个例。今年以来,诺德成长优势混合、长信乐信A、国联策略优选混合、中银医疗保健A、长盛成长价值A等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纷纷宣布恢复大额申购。

权益类被动指数基金也同样如此。日前,万家中证1000指数增强A发布公告称,该产品自1月12日起,取消对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多笔累计金额100万元以上的大额申购(含转换转入、定期定额投资)申请的限制。

此外,大成互联网+大数据A、景顺长城沪港深红利成长低波指数、富国创业板指数等指数类基金等,也于日前纷纷宣布解除“限购令”。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为何陆续开放旗下基金产品的大额申购?“机构行为冲击下可能会导致产品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位主动放开产品大额限制的基金经理表示,“限购”是为了控制规模,而放开约束则是经过考量以后才适当提高产品的规模边界。在其看来,在熊市或市场底部的时候,产品能够容纳的规模相对较大。

2新发权益“挑大梁”

除了放开大额申购“开门迎客”的存量基金外,基金发行市场似乎也传递了一些积极信号。从2024年以来的新发基金来看,权益型产品比重较大,埋伏春季行情意图明显。从细分种类来看,指数型基金成为发力重点。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按基金成立日计算,年初至今共有18只新基金成立(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均为权益类产品,合计总发行份额达24.33亿份。与此同时,目前有109只基金产品(只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处于正在发行的状态,还有近20只新产品定档首月发售。其中权益类产品占比同样超过一半,随着后续资金的进场,或为A股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这与2023年债券型基金在发行市场“挑大梁”的情况有所不同。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公募基金总发行份额则为1.15万亿份。其中,债券型基金占大头,全年共成立了377只债券型基金,合计发行规模为8198.63亿元,发行量占总量的71.08%,创下近20年来新高。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投资者,现在均对指数基金大为青睐。各大基金公司持续加大对指数产品的布局。如在今年成立的18只基金产品中,就有14只指数型产品(如招商中证2000指数增强A),还有部分联接产品(如易方达上证科创板成长联接A等)。

“主动权益类产品很难卖,我们现在的发力重点在指数产品这块。”一位权益“大厂”人士表示,主动权益类产品在过去三年中受困于市场震荡调整、业绩承压,已经失去了占比不低的投资者的信任。

他认为,当投资者对于获取超额收益信心不足时,可能通过指数化投资来暂时分散风险,并选择交易成本更低的工具。在该人士看来,基金公司目前在指数投资方面所做的工作,“实际上也是顺应和把握这个趋势”。

而部分投资者的态度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观点。“我现在只买指数基金。”个人投资者王晓对记者表示,他目前手持多只亏损的主动权益类产品,且对业绩回暖仍没有信心。

3布局良机来了吗

那么,当前是不是布局权益类产品的好时机?“当前市场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投资者悲观预期的修正或将带来超跌反弹的投资机会。”招商基金称,中期来看,经济基本面复苏、总量政策积极,国内外流动性宽松预计都将对权益资产提供支撑。

“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性价比极高。”摩根士丹利基金人士表示,上周除了高股息表现依然相对较好外,超跌板块如新能源、社服等也有明显反弹,这反映出投资者仍然比较谨慎。

该人士认为,从中长期角度来看,需要结合政策基调、产业发展趋势、业绩兑现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维持看好符合科技自立自强以及真正受益于AI产业高速发展的科技板块、景气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受益于政策持续加码的高端制造板块。

“成交额在元旦过后始终处于低位徘徊,导致机构可能需要在整体流动性较差的环境下集中调仓,这或是新年后题材分化再度陷入极致的原因。”华东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这反映了在低迷流动性环境下,投资者高度一致性的避险情绪。在他看来,投资者“运动式”撤离科技成长并涌入红利概念的过程中,反映了当前基本面和市场情绪下机构投资者对现金价值的需求。

华商基金量化投资总监邓默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支撑A股估值体系的逻辑已经在发生变化,投资者更看重上市公司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和股东回报。

“高股息板块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更凸显其投资性价比,是有可能成为2024年的投资主线的。”邓默表示,伴随着市场走势,高股息、低估值、低波动等“高安全边际”类资产受到市场青睐,今年年初成长板块的调整也进一步提高了投资者避险情绪,促使高股息板块年初继续走强。

在业内人士看来,权益类基金恢复大额申购、加大权益类产品的布局,积极筹备“弹药”入市是传递了基金的一些信号。

“可能是认为当前市场时机蕴含更好的预期回报。”一位基金业分析人士说,从过往情况来看,业内往往会在低点放松限购。不过,除了看好后市,也会与业绩表现、规模波动、合同限制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因此,不能仅凭放松限购的操作来判断后市走势。

另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则表示,基金公司的“主动为之”是希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以此可以补充部分资金的流失;另一方面也是基于A股当前已具备中长期再配置价值,基金公司吸纳资金准备入场“抄底”。

据第一财经

相关

只能看不能买 “橱窗基金”为何再现?

今年以来,权益类基金陆续放开限购,而债券基金却仍有不少限购,只能看却买不了的“橱窗基金”再度出现。

日前中欧兴利发布公告,为进一步保证中欧兴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稳定运作,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公司决定于2024年1月8日(含)起,将A、C份额每日申购限额降至10元(不含),又一只只能看却买不了的“橱窗基金”出现。

除中欧兴利外,1月以来还有不少绩优债基密集限购,如红塔红土瑞景A、C 份额均自1月2日起暂停大额申购,每日申购限额为500元。广发央企80债券指数D份额自1月3日起暂停大额申购,每日申购限额为1000元;A、C份额则自1月8日起每日限购10万元。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月以来,全市场已有11只债券型基金宣布暂停机构客户大额申购。若从近一个月来看,全市场已有329只债券型基金产品发布限购公告。

业内人士表示,债基去年的业绩表现较为亮眼,市场资金追捧趋势延续,限制申购公告频发是为了防止短期内大额资金流入摊薄收益,影响基金新年策略调整的投资者保护措施。

实际上,在去年年底债基就迎来了一波“限购潮”。例如,去年12月8日,财通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财通纯债债券和财通恒利债券的单个基金账户单日累计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及转换转入金额均不得超过100元。此前的11月22日,长盛基金发也布公告称,对长盛盛启债券A类或C类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多笔累计高于100元的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进行限制。

此外,甚至还有基金直接对机构客户“闭门谢客”。易方达稳健收益基金公告称,为了基金的平稳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自12月19日起暂停机构客户在全部销售机构的申购、转换转入和定期定额投资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年底的债券型基金受到追捧大量新发基金提前结募并掀起“限购潮”的原因与其较为亮眼的业绩表现有关。据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