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买佬”到“金属大王” 陈亚海的商业密码
版次:003 2024年02月02日
陈亚海
兴海集团总部
在佛山,陈亚海是一个有些陌生、却极富传奇的名字。
作为千亿级的广东兴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兴海集团)董事长兼创始人,“金属大王”的标签隐约揭开了这位低调神秘商界大佬的面纱。
37年前,陈亚海揣着1000多元钱初到佛山,是个普通的“收买佬”。几十年大浪淘沙,兴海一直在发展壮大。
在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上,兴海集团旗下的佛山市兴海铜铝业有限公司列第243位。2023年佛山企业百强榜,兴海集团两家企业入选。
废品堆里发现商机
1986年夏天,一个年轻人背着袋麻绳,坐上了从湛江去广州的长途汽车,这是25岁的陈亚海。
陈亚海的家乡地处吴川樟铺山区,当时十分落后,村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分。陈亚海高中毕业后,就去全国各地闯荡,曾到川湘等地收购废旧塑料鞋底,到云南收过玉,还到海南开过废品回收站。后来,父亲和二哥承包了村集体的麻绳厂,他便一边做小生意,一边帮厂子跑销路。他此行赴广州,主要是跑麻绳厂销路,也顺便看看有没有生意可做。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是华南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明明去广州,怎么又来到了大沥?是阴差阳错,更是因缘际会。
其实陈亚海最想去的是更靠近广州、当时还没并入大沥的黄岐。
“阿生阿生,黄岐过了,要不要下车?”陈亚海没想到,自己因为连日奔波,一上车就睡着了。隐约听到司机在喊,他才反应过来,“这是哪里啊?”
“大沥!”
“过了就过了,我还是想看看。”就这样,陈亚海第一次来到大沥。他发现到处都是卖摩托车、卖香烟的专业市场,商业氛围不比黄岐差,还能听到不少吴川乡音。
陈亚海转了一圈,回到下车地背面时,发现有一家大型铝材厂宿舍,粗略估算住了上千人,看起来效益很好。路口正巧还有一块位置很好的空地,他打听到这块地属于豪美村,可以出租。“在这里做废品回收,应该很有赚头。”谋定之后,陈亚海立即回家作准备。
当时的珠三角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物资也逐渐丰富,很多城市都有走街串巷的“收买佬”。但是包括大沥在内,大部分人都只是踩单车零星收购、再卖到供销社或私人回收等地方。可陈亚海不打算这么干,“如果自己一个人去收废品,就是做一个人的生意,如果开个回收站,可以让千千万万的人把废品送过来给我。”
一个多月后,陈亚海带着小舅子和一个同村兄弟做帮手,还有借来的1000多元启动资金回到大沥。他在原来看好的地方,租下100多平方米,或捡或买了些废旧木料、竹子搭成“商住合一”的简易棚,陈氏废品回收站就这样开张了。陆续有十几个同村的年轻人来投奔他,“在家里饭都吃不饱,听说来大沥可以赚大钱,他们都很向往。”
陈氏回收站的出现,改变了大沥废品回收行业。除了自己人外出收购外,单干的“收买佬”们也可以把东西卖给陈亚海。因为地点固定、服务周到、价格公道、及时给钱,很多单位、工厂,也愿意批量地把废品卖过来。凭借着不一样的经营理念和日夜拼搏,陈氏回收站迅速站稳脚跟,成为周边废旧回收的集聚地。
天桥下干出千万富翁
就像阴差阳错才来到大沥,陈亚海的“第一桶金”也来自一次意外。
陈亚海记得:“回收站才开张两三个月,一辆到旁边档口运大米的货车,不小心把我那棚子撞塌了。司机赔了200多块钱。因为是个简易棚,维修很简单。这笔钱,比之前收废品赚得都多!”
跟这些插曲比起来,陈亚海生意上最关键的助力,来自于背靠的产业环境。
20世纪80年代,大沥是国内最早大规模发展民营有色金属产业的地方,冶炼厂遍地开花。跟寻常“收买佬”做的纸皮、玻璃瓶等生活废品生意比起来,金属废品生意更加稀缺、附加值更高。要赚大钱,就要做金属。
但是,那时候政策还在逐步放开的过程中,一些领域还不能由民营经济直接参与,怎么办?
陈亚海又一次开了先河。他首先找到大沥供销社下属的一个收购站,签了一份委托收购废钢铁的合同。陈亚海把收来的废钢卖给他们,从中赚取利润。他也偶尔做一些铜铝生意,曾有一次,卖废纸给一家造纸厂时,无意中发现厂里有一大堆废品,混杂着很多旧机械、旧金属等。陈亚海马上意识可以“变废为宝”,于是就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收购,带来了几千元的收益。
生意越做越大,就越需要可靠的帮手。不到一年,陈亚海的大哥也来了大沥。一年后,他把妻子也接了过来。
在那个资本快速积累的年代,仅三四年,他们就赚到了一两百万元。这对于当时的陈亚海和家人们来说,完全可以称得上“财富自由”了,不过他们并没有停下来。
当时的大沥已经成为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一个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企业来大沥做买卖。很多外地企业,特别是江浙一带,也来买陈亚海的货。陈亚海收货的范围,也扩展到珠三角城市乃至海外进口。有时候一个货柜的废料,利润少则一万多元,多则几万元。
1989年8月,广东第一条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建成通车,穿越大沥镇。陈亚海从中看到了另一层机遇:这里地势开阔,头顶脚下都是水泥,还不怕下雨。随后,他就在高速桥底租了五六百平方米,把回收站搬了过来,还正式租下了一个有色金属经营牌照,在生意上彻底放开手脚。有时,他一天的经营流水就有几百万元,每年利润也在百万元级。
几年后,陈氏兄弟的生意已经大到必须再度扩张。1993年左右,他们在潘村路口附近租了五六千平方米的新场地,这也是他们到大沥后首次住进真正的房子。陈亚海的二哥也决定放下麻绳厂生意来到大沥共同创业。他的四弟大学毕业后,也加入进来。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史上属于陈氏兄弟的一章开始了。
漂洋过海做金属贸易
随着行业政策的放宽,陈氏四兄弟决定将企业一分为四,成为国内首批获再生资源回收牌照的企业。
每走一步,陈亚海都显示出惊人的判断力和风险把控力。新的兴海集团成立后,他加速了业务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转型。1999年,中国“入世”前夕,兴海国际公司成立。次年其首个海外贸易公司在澳大利亚落子,全球的业务网络逐渐铺开。
随着业务的扩大及产业的迭代,陈亚海意识到,废旧有色金属回收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风险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很难再作为长期的主业,于是逐渐与大型有色金属制造企业合作,进入铝锭、电解铜等半成品贸易业务。2003年,兴海集团收购了清远的一家线材厂,业务延伸至有色金属制造。
经济有周期,产业有起伏。兴海也曾遇到过几次危机,最为惊险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跳水,铜价在半年内从每吨六七万元降到两三万元,跌幅超50%。前期兴海向上游订购了大批量的铜,此时还未交付,如果收货的话损失比已支付的定金还多。但不收货的话,影响长远信誉。怎么办?跟很多选择放弃定金、不履行合同的同行不同,陈亚海很坚定,全部按原价收货。市场并没有让陈亚海亏太多,有色金属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后恢复正常,兴海的业务重新步入正轨。
风暴之后,陈亚海更加谨慎。2011年,兴海与保利华南公司合作,陆续成功开发了十多个项目。2018年,他感到房地产市场过于火热,不宜盲目投资,于是决策不再进入新项目。当时有人觉得他“杞人忧天”,如今都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风险来时我能看得到,能够体会到市场的周期性、风险性,这是我的长处,也是我创业几十年来最大的感触。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住。有时候,慢就是快!”陈亚海说。
如今,兴海的主营业务有色金属贸易年交易额已上千亿元,成为华南地区有色金属现货价格的风向标。由陈氏四兄弟合建的龙汇大厦,吸引了上百家产业相关企业进驻,每年贡献税收超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南有色金属总部。
对话
陈亚海:必须坚持诚信经营
记者:打造一个千亿级的行业龙头,你最大的秘诀是什么?
陈亚海:是信誉,这也是我本人的价值所在。无论贸易也好、制造业也好,在生意上我从来没有说话不算数的。言出必行,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集团旗下的兴海铜铝业公司,在2013年前只有几十亿元销售额,由于讲信誉,做生意有原则,现在很多客户都是主动找上门来做生意,短短十年时间,销售额已经翻了几十倍。这都是坚持诚信经营带来的成果。
对于企业管理和人才的引进上也是如此。我曾经从上海请一个人来做子公司老总,讲好了每年按利润的一定比例给他分红。他刚开始将信将疑,但是我说自己是“牙齿当金使”,讲了肯定算。后来他如数拿到分红,也介绍了更多人才进来。
所以说,信誉就是兴海的金字招牌,我们靠着信誉赢得客户,赢得人才,也赢得了持续的发展。
据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