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8个项目进首批“白名单” 谁能拿到钱商业银行主要看三点

版次:002    2024年02月08日

2024年2月,“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出险房企。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1月5日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1月26日召开部署会,要求各地于当月底前落地第一批项目名单,协调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截至1月底,26个省份170个城市已将第一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推送给商业银行,涉及房地产项目3218个。10余房企披露了入围“白名单”项目数量等信息。暂列第一的是融创,已有超90个项目入围;其次是金科股份53个、绿地集团34个、碧桂园超30个……

截至2月4日,商业银行已向27个城市的83个项目发放贷款178.6亿元。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和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分别透露,“白名单”项目贷款利率在4%左右,具体仍需根据项目成色和资产质量来定。

一张申报表

《某市房地产项目白名单申报表》显示,各地住建部门要求开发商提交以下资料和数据:项目简介、停工时间、融资需求金额、是否存在土地或在建工程查封、是否已确定一家贷款主办银行并建立贷款资金封闭监管制度、预售资金是否未被抽挪或抽挪的预售资金已被追回等。

房企“项目分类”,申报表上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正常开发建设、抵押物充足、资产负债合理、还款来源有保障;二是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

“施工状态”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建施工;二是短期停工,但已制定项目复工计划,有明确施工单位,资金到位能复工建设和交付。

上述表格说明,严重资不抵债、没有还款来源,或长期停工烂尾的项目没有资格进入“白名单”。但是,申报表并不要求房企填写“是否已公开违约”等信息。

截至2月4日,第一批房地产项目名单中,84%的项目属于民营房企和混合所有制房企。

银行标准:5+3

某头部商业银行一位人士正忙着审核各地分行上报的“白名单”项目,称“银行端压力很大”。各地住建部门将“白名单”项目推送给银行后,须由地方分行把关。因此,作为实际放贷的一方,银行须对项目严格审核。“先让分行报,分行肯定会先‘杀’一轮,总行会再删减一些项目。”

根据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的要求,房地产项目入围“白名单”要满足5个条件:

其一,项目处于在建施工状态,或因缺少建设资金临时停工,但资金到位后可以复工;

其二,项目能够提供融资额度相匹配的抵押物;其三,已建立贷款资金封闭监管制度;

其四,项目的所有商品房预售所得款项,应当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确保预售款未被抽挪或抽挪的预售资金已追回;其五,项目已制订贷款使用计划和项目完工计划。

上述头部商业银行人士列举了商业银行最关心的筛选指标:前述5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银行同时看重三项内容:项目好不好卖、预售资金能否封闭管理、是否有抵押物,指标的重要性依次递减。

钱,够用就行

入围“白名单”并获准融资后,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会一次性将款项发放给开发商,一商业银行人士解释,“放款后,利息要开发商承担,没有必要提前放。项目挖基坑用了多少钱,水泥买了多少钱,每一步都需要开发商提供单据,银行再放款,确保100%用于项目工程建设”。

此前,金融监管总局针对商业银行召开的协调会上,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银行应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做(白名单贷款)”。

“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必须做,但没有要求必须做哪一个。如果全国上报了数千个项目,银行一个也看不上,那就是这个银行的问题。”该商业银行人士直言,银行挑选资质最好的几十个项目发放贷款,就可以交差了,如果现在不主动做,后续又不得不做时,就只能捡“破烂”。

因此,银行选择先下手为强,项目先到先得,建议开发商及早申报。

“白名单”的温差

不同处境的房企,感受到的“白名单”利好有温差。

上述头部商业银行人士将房企分成三类:

一类是稳健的央企、国企,不愁保交楼资金不足,有些头部央企的综合融资成本甚至在3%左右,没有必要参与“白名单”。

第二类是尚未出险的民企或混合所有制房企,如龙湖、万科等,销售前景好的项目,自己都会拿钱去建。借“白名单”的钱,每一笔收支都要受到住建部门和银行的监管,且这些钱无法给总部带来增量现金流,钱也不能用来还债,意义不大。

第三类是已出险房企。其手上有一批优质项目,苦于没有钱建设,有新增融资注入,既有利于减少总部对工程款的支出,还获得了地方政府和银行的信用背书——这个项目有钱建到交房,让购房者敢来买房了。此外,已出险房企短期内几乎放弃还公开债,其压力主要是保交楼,“白名单”是值得欢呼雀跃的利好。据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