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2 2024年03月15日
“在家里舒舒服服洗个澡,真是太好了。”患脑血栓、卧床近10年的辽宁省沈阳市市民杨德春老人在三名助浴师的帮助下,洗了个热水澡,感觉神清气爽。
“这项服务真是太好了,服务专业细致,还能帮助老人剪头发、剪指甲,不仅让老人保持干净卫生,更是实实在在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杨德春的女儿杨丽说。
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国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在政府的组织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类型的企业进入“银发经济”市场,提供更为精准、更多层次的产品与服务。
养老服务多元化 助力温暖夕阳红
家住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的党爷爷患有轻微的认知障碍、处于半失能状态,是江苏瑞芝康健老年产业集团“一方家护”项目的服务客户。
瑞芝康健董事长王红兵介绍,“一方家护”是集团打造“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龄独居、失能失智、术后康复的老年人群。目前企业推出线上App“点单式养老服务”,深受老年群体欢迎,既能在手机上点餐到家,又能提供上门护理、助浴、陪护就医等特色服务,让老人享受服务的同时体验智慧养老的便捷。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的“幸福里长照之家”(以下简称“幸福里”)是贵阳市探索“集团企业+区县”模式、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共同建立的一个公建民营养老项目。目前,这里居住着144名老人。
“幸福里”以老年公寓为基础,将社区居家、医护康养等融为一体,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旅居养老、术后照护、高龄托养、失能照护等服务。
90多岁高龄的张陶芸老人就居住在这里。“一日三餐都有人照护,平时还会开展活动,一群年龄相仿的人在一起,也不觉得孤独,而且还有专业的人照顾,生活质量也有保障。”谈到在“幸福里”的生活,她高兴地说。
“银发经济”正升温
养老市场年轻化
日渐壮大的养老市场为年轻人提供了逐梦“银发经济”的舞台。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进入养老行业,并带来更加创新的服务模式。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一处老旧小区,今年63岁的王莹秋患有腰间盘突出且独自生活,一度被下床这件日常小事困扰。后来,社区在适老化改造中根据王阿姨的实际情况,将床铺换为适老化护理床。“拉动一下这个升降杆,床就能调整角度辅助我起身了。”王莹秋说,“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观。”在40余平方米的家中,从卧室到浴室、客厅的每个细节,社区都根据她的需求进行了调整。
为王莹秋家完成房屋改造的设计师名叫孙童,出生于1992年。“我认为适老化改造不只是装修,更应该体现出家和爱的味道。”孙童介绍,在她从事养老服务业之前,曾经是一名幼儿园教师。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当下需求,将是年轻人的未来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说。
辽宁省营口市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陈刚介绍,今年春节,营口市养老服务中心135名工作人员全员在岗陪382名老人过除夕,春节期间,每天也起码保证约百名工作人员在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90后”“00后”年轻人。
这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倡时尚养老、快乐养老理念,开设了书画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等,还精心打造了共享琴房、共享氧吧。陈刚还将每天拍摄的老年人生活视频分享到网络短视频平台上。
抖音平台上,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为养老中心老人们热情洋溢的风采和养老中心贴心的服务点赞评论。
“今年已经是我工作的第三年了,老人们每次见到我都叫我‘孙女’‘小胖丫’,看到他们开开心心,我也感觉很欣慰很幸福。”23岁的营口市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孙宇欣笑道。
多方共同发力
呵护幸福晚年
国家卫健委数据测算显示,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预测,到203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将超过30%。这些情况势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生率下降、老龄化上升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可以预见,作为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银发经济”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和国家顶层设计上的积极举措,都推动了这个几十万亿元规模的产业迈向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我国所有省份均已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养老服务体系愈加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民生政策持续发力,推动社会对养老服务和“银发经济”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全方位地持续投入共同托举起“幸福晚年”。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发展“银发经济”既能解决今天老年人的问题,也可以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同时为未来老龄社会的养老问题提供保障。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连串举措受到代表委员点赞。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让老百姓在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之外又多了一个选择。”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叶苗建议,金融机构可以推出符合长期投资的“专属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建议,加快制定“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银发产品目录。同时,完善土地供应、资金补助、信贷融资、税费减免、人才培养等政策体系。
优化养老服务供给需要分类施策,对于孤寡、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必须采取兜底措施。全国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建议,相关部门应联动制定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专项规划,完善相应扶持政策,并加快推进特殊人群家庭适老化改造和地方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焦点
A
打通适老化改造堵点
伴随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代表委员表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养老产品、服务的适老问题。
在走访调研中,一个位于湖南长沙的养老社区让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微微印象深刻。“社区对居住环境进行了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开发出智慧养老、健康管理、互联网医院等信息系统。可穿戴传感设备能实时监测居家老人的健康状态,老人还能一键呼叫亲属或医院。”李微微建议,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普及应用,加快居家养老智能化、便捷化技术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认为,应从健康服务、文旅发展、新兴技术等角度入手,进一步激发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活力。“建议引导‘健康老龄化’消费,发展‘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养老服务等模式;因地制宜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促进老年人旅居康养产业的发展;打造便捷可靠的消费方式,挖掘优质老年教育资源。”盛弘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胡小青表示,目前养老产品存在开发有限、供需错配等问题,不能很好满足老年人对安全简便、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建议加快健全相关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生产企业开发出更加人性化、更具实用性的老年用品”。
B
培育专业护理人才
当下,一些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部分代表委员就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提出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提案。谢资清建议,增加和优化职业院校养老护理专业设置,提升办学层次,给予相关专业学生一定比例的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引导设立养老护理培养资助基金。在实践层面,出台相关目录,鼓励养老护理人才和医疗机构、康养中心双向选择,建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薛村镇小成村村委会主任马金莲建议,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和技术人才从事农村养老服务,对农村公益、半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让更多农村老人能够就近、低成本、健康养老;鼓励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增设失能评估、养老护理保健等相关专业,加快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敬老院院长格西王姆从事养老工作已有15年,她所在的敬老院照护着66位特困老人。格西王姆建议提高农村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强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让他们更有职业获得感。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