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盲盒 舒心还是糟心?

版次:004    2024年08月09日

未成年人在选购卡牌盲盒

小学周边的小卖部,售卖各种类型的卡牌。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令人成瘾的游戏规则,转卖稀有卡的高收益,让小小卡牌变得“可怕”……一段时间以来,卡牌盲盒在小学生中风靡。

连日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这些卡牌盲盒动辄几十元上百元,我市也有不少孩子沉迷其中,家长们对此很是苦恼,表示不仅造成沉重经济负担,还耽误孩子正常学习生活。

学生家长

卡牌盲盒像赌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8月3日,记者在距离渝中区中华路小学不到50米的一家商店发现了售卖中的卡牌盲盒,其种类包括《小马宝莉》《第五人格》《奥特曼》等,多达10余种。

虽然正值暑假,但在记者进店的5分钟内,就看到有2名小学生前来购买。

“这个卡现在特别火,班里面男生女生都在玩,我们经常在班里互相换卡。”一位购卡学生熟练地选出两包卡牌盲盒,付款20元后当场拆开。

店主称,卡牌盲盒主要是小学生前来购买,男孩女孩都有。目前销售最火的是《小马宝莉》和《第五人格》这两款,其中《第五人格》即将售罄。这些卡牌根据稀有程度分为不同等级,孩子们为了得到稀有卡牌,往往会一次性购买多个盲盒。

孩子们购买卡牌盲盒,只对稀有的高卡位感兴趣,拆出来的中卡位、普通卡位通常随手就扔掉。

店主称,一些高卡位牌,有人甚至花高价求购,甚至有消息称,一张卡牌在评级后卖到了21万元。

随后,记者来到沙坪坝的西西弗书店,看见好几款盲盒卡牌被摆放在“益智玩具”区域。记者在店内观察了10余分钟,发现购买这些卡牌盲盒的大多是小学生和初中生。

为了攒齐稀有卡,孩子们近乎疯狂地花钱抽卡,家长们对此苦不堪言。

家住九龙坡区的华女士,其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最近把零花钱几乎用在了“抽卡”上。“盲盒卡牌对孩子的吸引力过大,像赌博一样,容易导致孩子过度消费和沉迷其中。”华女士担忧地说,在儿子的同学中,有的孩子已经为盲盒卡牌花费了数千元,对家庭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

监管部门

盲盒卡牌禁止未成年人单独购买

面对这一社会现象,舆论场上观点纷呈。一方忧虑,如此沉迷恐将学习之路抛诸脑后,成长之舟偏离航道;另一方则认为,此乃个人兴趣所在,只要经济负担得当,未尝不可。然而,法律的红线不容忽视,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此类盲盒消费应有成人陪伴,但现实却往往背道而驰,商家逐利之下,规则成空谈。

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个商场和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文具店,发现盲盒卡牌的销售异常火爆。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哪种卡牌,包装背后都有明确标注“禁止未成年人单独购买”“本产品仅适用于15岁及以上人士”等字样,可当记者提出卡牌包装盒后面标注的提示时,商家都不以为意。

而在法规层面,我国对盲盒产品的规定更为严格:《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同时,《指引》鼓励盲盒经营者自觉承诺不囤货、不炒作、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记者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分别向渝中区市场监管局和沙坪坝区市场监管局反映。随后,这两个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分别前往记者反映的商店核查情况,并对商店工作人员和负责人进行普法宣传。

执法人员还在商店醒目位置张贴“本店承诺不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商品,须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等警示标语。两家单位负责人还表示,将在秋季中小学校开学期间开展专项行动,对区域内的盲盒经营者进行检查。

教育专家

对青少年开展财经素养教育

卡牌盲盒以其神秘性和刺激性坑害孩子,能不能找到办法,让孩子们主动避“雷”?

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健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青少年财经素养的缺失,由于缺乏相关的财经素养教育,一些青少年往往对金钱的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以及理财的重要性缺乏了解。

李健表示,学生通常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难以理解劳动与金钱之间的直接联系,因此对金钱的价值感知较弱,加上一些来开盲盒等刺激性的营销行为,部分学生缺乏判断力很容易被吸引,从而进行非理性的消费,甚至可能会被不良商家利用。

李健建议,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升青少年的财经素养;学校应当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系统提高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同时开展财经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体验真实的金融环境。

同时,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通过设定合理的消费规则,与孩子共同制定关于零用钱使用的规则,并监控孩子的消费行为。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或其他形式的劳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成果。

在社会层面,财经素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经提上日程,可加快进程,银行、基金公司等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研学体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经观念。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