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降级”、白酒卖不动、大闸蟹缺席……
版次:008 2024年09月20日
市民正在选购月饼
某超市内的白酒产品
中秋节落幕,与往年热闹不同,今年的消费市场安静了很多。月饼、大闸蟹、茶叶、白酒,这些曾经的消费“扛把子”似乎都偃旗息鼓;而餐饮,也是小幅升温,总体冷清。
“这是最近几年‘最惨中秋节’,中秋节变成了中秋‘劫’。”不少业内人士如此吐槽。
1月饼“降级”
月饼行情变化最为典型。节前多方数据体现出:今年月饼的订购量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今年的月饼生意完全不行。”某烘焙工作室的老板表示,以前每年中秋节都有多个50盒以上的大客户,捏月饼捏到手抽筋,可是今年“一个都没有了”。
据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月饼行业整体产量32万吨左右,销售收入约220亿元,“但今年中秋,这两个数据都要缩水。”
据媒体报道,有些月饼代工厂的订单量整体下滑20%,最繁忙的月饼生产季,有些厂家只能做到“上3休1”。
快消品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的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前夕(即8月14日~9月13日),连续门店月饼类产品销售额较去年出现近乎腰斩的情况,同比下滑45.17%;月饼销售件数同比下降40.67%,月饼礼盒销售件数同比下降49.04%。
今年,高端定位的酒店礼盒月饼可能是最惨的。据媒体报道,杭州某酒店去年该酒店月饼销售指标是80万元,今年降到了15万元。许多酒店月饼礼盒都在“骨折”促销,有些甚至能达到6.5折。“老一套在包装上下死功夫的做法,几乎不管用了。”
打折、滞销、价格暴跌……是消费者不爱吃月饼了吗?并不。有不少网红月饼是“一饼难求”。
比如,谁能想到,贵州省“医院月饼”成为今年月饼圈的网红顶流。医院大排长龙,还不乏跑腿小哥和代购黄牛,只因消费者觉得医院月饼更健康、实惠。
连盒马都上架了同款月饼。据报道,线上售卖,刚一到货便一售而空。与此同时,江苏、四川等地部分医院也推出了自己的月饼产品。
贵州省医月饼走红是“健康月饼成为新趋势”的体现。日前京东发布的调研显示,40.0%的消费者今年买月饼关注“健康的低糖月饼”,健康成为消费者购买月饼最显著的新关注点。
这份数据同样值得注意的是,32.1%的消费者表示“希望找到组合装月饼,一次品尝品牌不同口味的月饼”,足见消费者对购买品尝月饼的热情,以及对月饼“多样化”的新需求。
突然爆火的还有1元月饼。节前,有网友发帖称,“公司给每人发了一个月饼,这么小一个,不会是1元/个的月饼吧?”该帖子引发热议。随后,在某电商网站上输入“月饼”关键词,按销量排序,排在前面的是多款1元月饼,销量均显示10万+。这种1元月饼较常规月饼更迷你,一个约50克。销售方式灵活,一个起批发。
这种廉价月饼的市场反应意外地好,有消费者表示,“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公司抠门,但尝过后发现,虽然月饼小,但味道并不差。”
总的来说,月饼市场似乎已经进入重构阶段。今年走俏的月饼,无一例外都符合“性价比”消费趋势。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月饼被追捧,而过度依赖奢华包装和品牌光环的月饼面临淘汰危机。
2白酒卖不动
中秋经济不仅月饼崩了,还有送礼的老搭档——白酒也崩了。
中秋节可能是中国人一年中,喝白酒第二多的日子,仅次于春节。然而,早前四川酒类流通协会高层张强就表示,今年中秋白酒动销预计普遍下降20%~30%。
而媒体从多位酒商得到的普遍反馈是,今年中秋销售明显不如往年,部分终端渠道商甚至表示销售只有去年的1/3到1/2。
A股的白酒企业,更是在中秋节前端上了一盘绿油油的“菜”,截至9月13日收盘:五粮液跌了3.67%,创2020年4月以来新低;古井贡酒跌了2.94%;山西汾酒跌了2.56%;贵州茅台跌了2.32%……
“从端午就冷清,中秋也没什么起色。”这是某大型连锁酒类流通商相关人士的直接感受。
甚至有券商在市场调研后悲观地表示,“今年中秋,我感觉整体市场消费(销售量)下滑30%。”
其实,中秋白酒销售平淡,虽是“意料外”,却也算“意料中”。因为从上半年各大酒企的业绩表现中,就已能看出一些“端倪”:上市白酒企业虽然总体实现稳定增长,但在消费场景缺失的背景下,总营收、总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出现下滑。环比来看,20家上市白酒公司中,今年第二季度营收增速低于第一季度的有17家。
3大闸蟹缺席
今年大闸蟹的行情罕见。
往年中秋向来是大闸蟹销售旺季,但今年大闸蟹却缺席了这个黄金期。据央视财经报道,由于夏季高温,湖区水温最高时接近40摄氏度。今年有60%~70%阳澄湖大闸蟹,完成最后一次蜕壳的时间比往年晚了半个月。大闸蟹的集中上市,至少要推迟到10月。不只阳澄湖大闸蟹,兴化、高淳、芜湖等产区的大闸蟹也没有大量上市。
此外,今年的大闸蟹价格走高。很多人还记得去年猛吃便宜大闸蟹的场景。如果从供需关系来推测,今年本应该是继去年“大闸蟹自由”之后,又一个更自由之年。但今年的大闸蟹不仅个头小,蟹价还高于去年。
据统计,在宁波菜市场,难以看到阳澄湖大闸蟹的身影,上架的主要是产自江苏南京和盐城的大闸蟹,2.5两的母蟹、3两的公蟹,零售价已经要每只25元。
线上平台更是不遑多让。在叮咚买菜,规格在2.2两以上的黄河口盐田母蟹,价格29.9元。在盒马,8只约3两重的洪泽湖大闸蟹,价格逼近330元,平均每只都要40元。
餐饮商家对上新大闸蟹的积极性也不高。往年中秋节,除了专卖店,不少餐厅都会上新大闸蟹吸引客流。但今年中秋,卖大闸蟹的餐饮商家明显变少了。北京京深海鲜市场,一位卖大闸蟹的摊主说,现在非周末一天只有几个客人。这个市场的主力买家是北京大大小小的饭店。摊主无奈表示,“今年饭店不赚钱了。”
4餐饮总体冷淡
今年中秋假期,随着天气转凉,短途游、自驾游、周边游等热度有所升高。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9月15日(中秋假期第1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1592.4万人次,环比增长10.6%,比2023年同期增长37.9%,比2019年同期增长13.3%。9月16日(中秋假期第2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近2亿人次。铁路客运量约1180万人次,加开旅客列车604列。公路方面,人员流动量超1.8亿人次,主要以中短途自驾出行为主。
一如既往地,出游带动着餐饮复苏。其中,中秋团圆饭预订火爆。美团发布的数据显示,节前近一周内,“中秋餐厅”的搜索量周环比增长了433%,而以“中秋”为主题的团购套餐订单量也增长超过76%,“炙子烤肉”搜索量上涨228%。
海底捞数据显示,节前截至9月12日,海底捞全国门店已接到近5天的订餐约8万桌。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秋节前,门店接到的订餐中以商务宴请、公司团建、朋友相聚为主;中秋假期中,订餐则以外出旅游、亲友团聚订餐为主。
京城老字号迎来火热预订,各大商家花式“揽客”。全聚德、萃华楼、庆云楼等热门老字号餐馆中秋假期的包间早已预订一空。烤肉宛、鸿宾楼、砂锅居、峨嵋酒家、柳泉居、曲园酒楼、又一顺、老西安饭庄等老字号中秋家宴预订超过8成。
相比之下,小餐饮商家却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压力和挑战。节日本应是他们迎来人流高峰的时刻,然而今年的感受却是消费力不如预期。
越来越多的商家感叹:“越过节,越没人。”与往年相比,街上几乎看不到成群结队的游客或顾客,一些商圈也显得格外空荡。
有小红书网友拍摄南通万达的商场餐饮营业情况显示,截至9月16日12时20分前,中秋节各大餐饮品牌门店,几乎没有等位的。
对于这些商家来说,节日不再是期待已久的“黄金档期”,更像是考验生存能力的“冷淡时期”。
据南方周末、澎湃新闻、时代财经等
相关
中秋“微度假”成主流
今年中秋假期,国内旅游市场再次迎来一波集中出游小高峰。数据显示,中秋假期旅游预订总量较元旦、清明、端午假期均显著增长,是年内三天假期的最高点。
今年中秋假期旅游以中短距离游为主,省内跨城、邻省跨城的高铁游、自驾游增势尤为明显。此外,中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各类传统民俗活动备受青睐,民俗体验、夜游古镇、博物馆游学、国风游园会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成为新风尚,备受游客青睐。
途牛最新发布的《2024中秋出游消费盘点》显示,高铁游的需求在中秋假期尤为旺盛。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布局完善的高铁网络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联动发展,也为游客探索周边城市及县域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更多可能。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长沙、郑州、武汉、青岛、西安、广州等目的地备受高铁游用户青睐。
因机票、住宿价格下降,中秋假期成为全年旅游性价比最高的假期之一。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分析:“对于价格敏感型的年轻人来说,双节相邻,往往只能出游一次,因此中秋节旅游市场以周边游为主。”
今年中秋假期,团圆游和民俗游是主旋律,体现了当代人对节日传统习俗的奔赴和愈发深厚的情感倾注。携程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秋假期旅游总结显示,汉服旅拍订单量较端午假期增长超12%;北京、武汉、南宁等地举办灯会、烟花大会,热度较端午假期也呈双位数增长。
亲子游、博物馆游等同样是假期消费的热门主题。飞猪数据显示,亲子周边游和青年返乡游累计占比近半。相应地,一二线城市的亲子乐园、大型文旅活动举办地成了三口之家周边游的热门景点,三四线城市的古镇、古城、古村落等成为青年返乡团圆游的热门景点。
据上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