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渴望接触新知的“充电站” 主角不是酒而是文化和思想的火花
版次:006 2024年11月01日
一场关于“大氧化与板块构造—生命的起源”的分享。
《俄狄浦斯王》的文本导读(图受访者提供)
今年以来,“学术酒吧”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兴起。类似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沙龙活动,在学校讲堂、咖啡厅或书店中并不新鲜,但当它与酒吧相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学术酒吧,谁在办,谁来讲,谁在听?大家想通过参加学术酒吧活动获得什么?学术酒吧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发展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组织者:
去掉费用,一场只剩下几百块钱
张家宁是北京一个学术酒吧活动的组织者,学术酒吧兴起时,恰逢他研究生毕业。这种形式对他来说既新鲜又熟悉,上学时,他喜欢参加学校的读书会讨论,会上没讨论尽兴,就拉上朋友到酒吧继续聊,这与学术酒吧的形式不谋而合。
正好自己也认识不少博士和青年学者朋友可以做分享,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张家宁和几个朋友一拍即合,组成一个临时小团队,他们没有自己的酒吧,就通过与其他酒吧的合作来举办活动。
第一期活动,张家宁邀请了一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牛津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他从频频立“flag”又打破“flag”这个很多人都有的经验说起,谈论“不自制”的本质和因果机制。
张家宁通过社交媒体来招募观众,一度担心没人参加,没想到最后来了六七十人,坐满了酒吧,当天社交媒体上500人的群也满了。
这让张家宁意识到,这件事确实有戏。从那以后,他们保持着每周至少一期活动的频次,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十八期。
如今,不少人找到张家宁,希望能够在学术酒吧活动中进行分享,他直言,“每天在干的都是拒绝”。
张家宁希望学术酒吧的分享内容,是优质而有深度的。他们绝不是要把一些大众常识、老生常谈的东西,借着学术酒吧的这种噱头再讲一遍。他们想做的,是将一些优秀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或者是学者经过长时间研究得出的独特成果,分享给大众。所以他要求主讲人起码是名校博士,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足够的热爱和深入的了解。
具体选题上,他要求足够有趣,并且与大家的生活贴近,通过几场活动的选题,可以理解这些标准。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分享《从摄影救国到自拍打卡——近代中国西北旅行摄影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反思》,从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自拍打卡切入,透过历史的影像与影像的历史观察近代中国;《黑神话:悟空》火爆后,他们邀请《西游记》研究学者分享《取经路上的现代回响:〈西游记〉的精神底色与文化符号》……
高质量的内容之外,张家宁还追求高质量的讨论。从老师组织的读书会,到三五好友不定期的对谈,讨论的魅力,张家宁深有体会。
在网络占据越来越多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当下,他认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格外宝贵。他希望把学术酒吧打造为一个开放、放松的交流空间,大家因为兴趣相聚,不管是主讲人和观众之间,还是观众之间,都能够以更加平等、轻松、自在的姿态去面对面交流。
两个小时的活动,张家宁通常会留一小时用于主讲人分享,之后一小时用于观众讨论。
他们将每场活动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每期都供不应求,不断有人询问是否能够加票,但张家宁认为不能再多了,不然可能丢掉讨论的氛围。
为了促进讨论,作为主持人的张家宁,还会围绕当期话题提前阅读大量资料,准备一些问题,作为“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更多提问和讨论。此外,他还想过尝试一些新形式来促进大家讨论,比如,设置让临近观众讨论的环节等。
回到活动现场,限于主讲人的经验、话题的可讨论度等诸多因素,每场活动的讨论效果不一。但促进讨论和交流,一直是张家宁和团队努力的方向。
找酒吧谈合作、确定选题、与主讲人沟通、设计物料、新媒体宣传……每周一场的活动,占据了张家宁和团队成员的许多精力,大家大多有其他工作,利用工作后的时间投入活动组织。每场活动的门票收入,去掉各种费用,只剩下几百块钱,大家都是在“为爱发电”。
主讲人:
分享成果,自己走出“学术小房间”
陆子奇是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不久前成为国内一所大学经济学院的老师。
学术酒吧今年初夏在上海率先兴起,组织者正是陆子奇的朋友。在朋友的邀请下,陆子奇在上海的学术酒吧分享了《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文化》,之后,他又在朋友的朋友推荐下,就同一主题,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学术酒吧活动。
对陆子奇来说,参加学术酒吧,不仅是给朋友捧场,他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期待。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他对自己的研究抱有极大的热情,“如果有平台能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别人,就像好不容易做了一盘好吃的菜,想把它拿给更多人品尝,会觉得很高兴。”以往这样的分享主要通过互联网,或者以人际网络组织起来的线上小型分享会,像学术酒吧这样线下面向大众的活动,十分难得。
同时,作为一名社科研究者,他认为人文社科的根本在于对社会的关怀,指向的是我们如何过得更好。在他看来,将自己经过扎实研究得来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不仅能让大家了解这些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对于大家理解社会和生活也会有一定帮助。
“如何理解各种文化现象,比如面子、个人主义、酒桌文化和法治观念?我们将使用博弈框架,从实际的人际困境出发,帮助人们在博弈均衡中实现合作。”这是陆子奇参加学术酒吧活动海报上的一段话。他选择的话题是博弈论,这也是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他发现,很多日常生活现象,人们在解释时往往会归因于文化差异,但这种解释并不足以说服他。他注意到博弈论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能够对这些现象中的某些问题作出解释。他将这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许多发现,他也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些发现。
此外,参加学术酒吧活动,对陆子奇来说,也是走出“学术小房间”的一种方式。在讨论时,观众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们该如何看待道德?”“世界上是否存在纯粹的好人?”“利他行为是否出于利己目的?”
在陆子奇看来,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观众从生活角度告诉他,普通人关心的是哪些问题。这让他意识到自己此前研究忽略的一些问题,也让他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加关注如何将研究与大家关心的具体问题相关联。
同时,他也意识到一个难题,无论是在学校开讲座还是在酒吧做分享,他面对的都是背景知识水平各异的人群,有些人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较为丰富,有些人则相对较少。如果他取中间水平来讲解,那么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内容太难而听不懂,另一些人则可能觉得内容过于浅显而感到无聊。他明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能做的是尝试发掘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点,比如讲述一些生动的例子,或者介绍一些新颖有趣的概念。
在学术酒吧进行分享,对陆子奇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他和观众的关系也不是指导与被指导者,而是平等对话的朋友,这让现场氛围和互动方式都更加不同。在一次活动中,有观众举手打断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这在学校讲座等严肃场合可能不会出现。
听讲者:
接触新知,花钱为成长持续“充电”
小步是一名理论物理硕士,如今从事XR(拓展现实)相关工作。这是小步第四次参加学术酒吧活动,“我想获得新的信息,拓宽一下眼界,启发自己的思考。”就在前一天晚上,他还参加了另一场学术酒吧活动,主讲人是一位人类学教授,分享原始部落与现代文明的相似之处,探讨现代性下的人类将走向何方。
他希望花点小钱通过这类活动,跳出信息茧房。“在网上刷到的内容都是被算法训练过的,全关了算法又没有什么想刷的欲望,很难找到自己之前没关注过但其实会感兴趣的内容。”学术酒吧随机的主题给了他新鲜的选择。
几次活动下来,小步觉得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需求,话题具有启发性,主讲人也都有干货。每一次参加活动,小步都会尽量抢到一个提问的机会。虽然平时也会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知识,但在他看来,与专业研究人士深入地面对面沟通,才是触发灵感最好的方式。
参加这场活动的悠悠也有同感。悠悠在海外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刚刚回国参加工作几个月。离开学校后,她想探索一些方式,和他人保持交流,促进自己思考,让自己保持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她关注到了学术酒吧这个形式。看到哲学这个话题,她果断报了名,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活动,期待哲学带给她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
对于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悠悠来说,分享的内容还不够深入,更像是普及性的讲座,她的预期更高一些,但她表示可以理解,这也许与主办方的定位有关,太过学术可能会导致一部分观众听不懂。
同时,悠悠期待有很多自由讨论的时间,而不只是简单地坐着听。事实上,主办方就此次活动形式花了心思,讲座没有PPT和提纲,主办方准备了一张海报,观众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困惑,主讲人将从任意一个问题入手,展开对谈。但或许因为问题太多、时间有限,活动最后的形式,更像主讲人对海报中问题的回答。悠悠觉得,主办方在活动设计上面,可以多一些对话的设置。
小路是一名社会学硕士,已经参加工作十余年。花钱来参加学术酒吧活动,除了体验新鲜事物,也是因为她想让自己保持持续“充电”成长的状态。
在小路看来,学术酒吧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和起步。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对认知需要、审美需要的满足,更多人愿意在业余拿出时间,进行知识上的充电、学识上的滋养。“也许当下的学术酒吧活动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提高,但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必然要经历一段时间酝酿,未来也许会展开更多可能。”据央视财经、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