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逾1000只 规模超3.6万亿元
版次:012 2024年11月22日
中证A500ETF正火热发行,ETF数量一举突破“千只”关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全市场ETF数量1011只,规模突破3.6万亿元,其中,80.32%的规模为股票型ETF。截至目前,有54家机构发行ETF,其中12家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合计规模3.11万亿元,占比高达85.91%。
国内ETF起步于2004年,实现第一个万亿元用了16年,实现第二个万亿元和第三个万亿元分别用了3年和10个月。其中2021年末至2023年末,两年间股票ETF规模复合增速达28%,2024年以来ETF累计净流入资金规模达1.15万亿元,成为各大资金借道入市的重要工具载体。样本统计数据显示,超八成投资者持有指数基金时长在1年以内,场内投资者更倾向持有1~3个月。
基金人士分析称,随着ETF市场产品饱和度进一步提升,基金公司的差异化可能更多体现在优质产品的数量和特色,“投顾+ETF”的生态模式更值得关注。
12家公司ETF规模占比超85%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ETF数量达1011只,以交易场所为统计口径,上交所和深交所的ETF数量分别为594只和417只,份额分别为1.80万亿份和7166.19亿份,规模分别为2.68万亿元和9314.11亿元。
就产品分类看,股票型ETF依然占据大头。截至11月18日,1011只ETF中有812只为股票型产品,占比达80.32%;规模2.84万亿元,占比78.49%。其次是跨境ETF,135只产品的数量占比13.35%,3991.07亿元的规模占比11.04%。更具体看,812只股票型ETF中有423只为主题指数ETF,占比41.84%。但在规模占比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是规模指数ETF,249只ETF的总规模高达2.14万亿元,在全市场ETF规模中占比接近60%。
其中,7只宽基ETF的单只规模超过千亿元,分别为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华夏科创50ETF。此外,19只规模指数ETF的规模在百亿元以上,既有富国基金、招商基金、摩根基金、南方基金近日成立的中证A500ETF,也有华安基金旗下的上证180ETF、工银瑞信基金旗下的科创ETF等。
单只大规模ETF是各家基金公司ETF格局的一个折射。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54家机构发行ETF,其中有12家公司的规模超过千亿,合计规模达3.11万亿元,在3.62万亿元的总规模中占比高达85.91%。其中,华夏基金的ETF规模约为6714.43亿元,位居全市场第一。排名第二的是易方达基金,其ETF规模约为5957.67亿元。华泰柏瑞基金的ETF规模为4643.91亿元,排名第三。
第三个“万亿”只用了10个月
ETF是国务院特批的基金,国内第一只ETF于2004年面世。
从第一只产品上证50ETF到当下如火如荼的中证A500ETF,20年间ETF已发展成为品类极大丰富、流动性持续提高、配置效率持续向好的一类公募产品。
华夏基金统计,近20年全球ETF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16%,产品数量连续20年保持正增长。中国市场,ETF规模实现第一个万亿元用了16年,实现第二个万亿元和第三个万亿元的时间在逐步缩短,分别为3年和10个月。
2024年以来,ETF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股票ETF成为各大资金借道入市的重要工具载体。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来共有500多只ETF实现资金净流入,累计净流入资金规模达1.15万亿元。其中,有18只ETF的年内净流入超过百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华夏沪深300ETF均获得了逾千亿元净流入,分别为1876.10亿元和1005.27亿元,嘉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和华夏上证50ETF的年内净流入,均超过500亿元。
鹏华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认为,长线资金持续入场是2024年以来ETF规模迅猛增长的原因之一。当前市场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增量资金以ETF的形式参与市场,由此形成了对部分行业和板块的定价权。未来,随着ETF占比的进一步提升,ETF成为投资者入市的主要方式后,指数将越来越难以战胜,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将更加有效,业绩优异、受市场认可而被纳入指数的成份股将享有更高的估值和流动性溢价,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择时与择基是主要投资障碍
日前,华夏基金发布了《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报告》选取华夏基金指数产品的个人和机构客户,指数产品包括场内产品88只、场外产品77只,提取2019~2024年的客户持仓、交易、盈亏等数据,覆盖历史持仓客户约3000万人。结果显示,个人指数基金投资者以26~40岁、本科学历为主,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5~80万区间,大多拥有3~10年的投资经验。41~50岁的投资者投资指数基金的意愿更强;收入规模越高,在投资中越依赖指数基金。
《报告》显示,个人投资者挑选ETF时会重点考虑ETF对应指数的成长性和基金公司综合实力,机构投资者挑选ETF时会重点关注指数成份股是否匹配投资目标以及ETF的流动性、规模及费率等因素。超八成投资者持有指数基金时长在1年以内,场内投资者更倾向持有1~3个月。大部分场内投资者能够容忍30%以下的亏损;36%的投资者亏损后倾向于先观望后做决定。超六成个人投资者面临基金资产管理难题;机构投资者更关注部分基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投顾+ETF”模式更值得关注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表示,虽然ETF市场在过去20年获得了高速发展,但ETF的组合价值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我国ETF参与者增加、个人养老推进、投顾等机构对ETF关注度不断提升后,ETF的组合化具备相当的应用空间。未来ETF的焦点不仅仅是单品的“作战”,更重要的是如何推出更好的ETF解决方案,帮助投资者配置好各类ETF,提升使用ETF工具的投资获得感。
李一梅认为,基金公司应跳出以单个产品为单位的销售模式,改为以组合或策略为单位的服务模式,打造一个个多“兵种”协同的“合成营”,打造基于不同场景的ETF投资解决方案。其中,“投顾+ETF”的生态模式更值得关注。就境外成熟市场经验看,“投顾+ETF”已成为财富管理的主流模式。
相关新闻
宽基ETF集体降费
11月19日,多只“巨无霸”宽基ETF集体宣布降费,年管理费率普遍“打三折”将降至行业最低水平,即0.15%,年托管费率同样将降至行业最低水平0.05%。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降费是多家头部基金公司主动让利,规模优势品种大幅降费,大面积帮助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涉及基金规模超过1.3万亿元,下降后有望帮助投资者每年节省超50亿元成本。
多只宽基ETF降费
11月19日,华泰柏瑞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等多家基金管理人公告,将多只“旗舰”ETF管理费率、托管费率调降至0.15%、0.05%。产品包括:华泰柏瑞基金旗下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及联接基金、华夏基金旗下7只ETF、易方达基金旗下4只ETF、嘉实基金旗下嘉实沪深300ETF及相关联接基金、南方基金旗下6只ETF以及3只联接基金;华安基金旗下上证180ETF及相关联接基金。
截至11月18日,市场上规模超过500亿元的A股ETF共10只,其中,千亿“巨无霸”ETF共7只。除易方达沪深300ETF的年管理费率已低至0.15%外,此次其余9只ETF集体完成了年管理费率0.15%的降费动作。
为投资者降低成本
实际上,今年以来,已有多只股票ETF宣布降费,将年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降至0.15%、0.05%。但此前降费产品规模体量相对较小,大多在100亿元以下。
而这一轮降费是多家头部基金公司主动让利,规模优势品种大幅降费,可大面积帮助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其中,仅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一只的规模就超过3700亿元,还有多只超过千亿元,总体涉及降费的基金规模超过1.3万亿元,以此测算,每年可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超过50亿元。
构建“长钱长投”生态
近年来,凭借着交易灵活、透明度高、流动性强、投资门槛低等独特优势,宽基ETF已经成为资金低位入市、“长钱长投”的主要通道。此次降费涉及跟踪沪深300、上证50、中证A500、中证1000、科创50、创业板指等多只指数的大型宽基产品,是市场规模优势品种的主动出击。
华泰柏瑞基金表示,一方面,规模优势品种降费有利于发挥公募基金普惠金融的服务功能,更大面积地帮助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提升收益空间和投资获得感;另一方面,低费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在流动性虹吸效应和成本运营优势的加持下,产品有望吸引更多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助建“长钱长投”的良好生态。证券时报、中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