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5年进入新阶段
版次:001 2025年01月03日
2024年11月15日,“中欧班列”第10万班列车从重庆团结村站驶出。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长安数智工厂
成渝高铁列车驶过重庆中心城区(资料图片)
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年来,川渝初心如磐、使命如昨,瞄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规划目标,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5年来,川渝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勇挑大梁,在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上实干争先,在服务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上主动作为,在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上开拓新局,以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
5年来,川渝同题共答、同频共振,两省市GDP连续跨越3个万亿级关口、迈上9万亿级台阶,全国占比由7.09%提高至7.16%;双城经济圈GDP总量达8.6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比重超30%。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进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新阶段。
1
“一体化”规划落地见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是川渝两省市必须担负好的政治责任。
5年来,川渝坚持“一盘棋”思想、“一体化”发展,“紧密合作”在一幕幕场景中变得具象化。
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持续深化双核联动联建,推动成渝中部地区相向发展,加强毗邻地区合作。
地处川渝合作前沿的广安,正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正拔节向上,打造以配套重庆汽车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川渝毗邻地区“跨界”共赢成为大势所趋,四川隆昌和重庆荣昌共建的“双昌产业园”平地而起……
5年来,川渝双向奔赴、携手前行,“紧密合作”在一串串数字中照进现实。
共同建立一套机制。川渝召开10次党政联席会议、10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26次联合办公室主任调度会议,精细化设置22个联合专项工作组,累计选派5批、501人次优秀干部交流挂职。
共同编制一批方案。两地出台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6个规划(方案),共同编制13个规划(方案)。
共同推进一批改革。双方推出四批次355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创新实施跨省联合河长制等一批首创性政策。
共同实施一批项目。两省市年度滚动共建重点项目从2020年的31个增至2024年的300个,项目总投资从5836亿元增至3.55万亿元。
共同打造合作平台。川渝共建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两地六方共建的重庆港万州港区新田作业区二期即将投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乡村画卷更加美丽。
2
重要经济中心蓄势而起
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来谋划,如何才能提升引领西部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更好承载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厚望?
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
5年来,川渝整合成渝地区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着力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一辆‘重庆造’汽车,离不开四川的配套产品。”长安汽车负责人介绍,长安汽车主流车型已搭载四川50家供应商的零部件,携手川渝683家合作伙伴稳步向前。
比如,作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阵地,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共同建立汽车制造等八大产业旗舰联盟,聚集头部企业90余家、会员企业1000余家。
得益于同向发力、双向赋能,2023年川渝汽车产值达7500亿元,整车产量达329.5万辆、国内占比为10.9%,产能位居全国第一。
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只是双城经济圈整体实力跃升的一个缩影。
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川渝携手壮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已服务西部10省(区、市);西部金融中心成型起势,挂牌成立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成渝金融法院受理案件超2.4万件;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风生水起,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5个。
5年来,川渝基础设施网络不断织密,交通留白正加快补齐。
川渝合力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极之一,川渝间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通道达21个、远景规划至39个,成渝双核间在建和已建成3条高铁通道、4条高速通道;成渝中线、成达万等高铁提速建设,渝昆高铁川渝段建成通车,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投用、T3B航站楼建成在即,成都天府机场和双流机场“两场一体”运营,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推进。
以现代化产业布局、交通枢纽建设为牵引,当前,双城经济圈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加速构建“一体两核多点”区域发展新格局。重庆、成都签订实施“1+5”合作协议,完成合作项目72项;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川中丘陵地区四市产业发展、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加快实施,双核联动、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新格局正从“一纸规划”变成现实图景。
3
科技创新中心全面起势
科技创新作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5年来,双城经济圈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加速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持续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12月20日,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会堂正式启用,15家单位集中签约共建会展产业集聚区。企业、科研机构纷至沓来,很大程度上是看好西部(重庆)科学城在西部地区的科创引领力。
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蓄势而起,如同川渝科技创新竞争力更上层楼的序曲。
在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记录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变人类对银河系的认知;在重庆高新区,“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将建成高通量的低能同步辐射光源,产生通量水平国际先进的紫外光,支撑集成电路产业迭代升级……
川渝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携手培育创新生态,努力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争先进位。
从创新空间格局来看,川渝正携手优化布局。科技部已批准川渝新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2个,支持实施国家各类研发项目4066项、经费46亿元,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6个,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启动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共建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个,提速建设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从科技策源地功能来看,川渝硕果频出。截至目前,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57个、资金超过1亿元,形成超级智能汽车平台等一批创新成果;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总价值超过131亿元,中新(重庆)超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等创新数据和算力相互开放;成功争取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3个“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获批设立,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等开工建设。
从科创市场主体培育来看,川渝潜力无穷。川渝科技型企业已超过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技术合同登记2024年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有效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