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牵引重庆攀“高”向“新”

版次:005    2025年01月03日

西山科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其自主研发设备进行调试。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提到重庆,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工业重地与网红打卡地。然而,这座魅力四射的城市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身份,那便是“硬科技”的热土。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浪潮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重庆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古老的工业底蕴与新兴的科技成果交相辉映。

赴重庆调研前,有两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其一,2024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在国际《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列第36位,首次进入全球前50名。其二,2023年,重庆投入39.8亿元用于“硬科技”的技术攻关,布局了311项“关键技术”、60项“卡脖子”技术。

科技创新是牵引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攀“高”向“新”的“牛鼻子”。在抢占这轮变革机遇的浪潮中,不同领域的重庆上市公司肩负着推动“硬科技”发展的重任。

深居内陆的重庆如何走在科技前沿?这里有着怎样的硬核技术?又将上演怎样的产业跃迁?

“硬科技”带来发展底气

“硬科技”是什么?不同企业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

在重庆市涪陵区,去年10月份上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重庆新铝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铝时代”)的主要产品是电池盒箱体。在新能源车锂电池起火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下,看似不起眼的电池盒箱体,却能为电池系统的正常工作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

“能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核心是材料。”新铝时代董事长何峰介绍,公司生产的电池盒箱体具备高性能,这需要从配方到熔铸等各个环节都要有自己独有的核心技术。“别人做不出来的就是‘硬科技’。做自己产品的‘第一发明者’,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处于高端医疗器械赛道的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山科技”)、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外山”),则向外界展示了“硬科技”就是“打破国外企业对市场的垄断”。

手术动力装置适用于不同科室的精密手术,这一市场长期以进口品牌为主。目前,西山科技已上市的一次性使用无菌互鞘锯片(静锯)、一次性无菌颅骨钻头等多款创新性产品,已具备和国外竞争对手“掰手腕”的底气。西山科技董事长郭毅军表示,要做好一款产品并不容易,这需要很多环节有自己的“硬科技”。

山外山同样面临“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境遇。20世纪90年代,国内用于慢性肾脏病治疗的血液透析设备几乎都依靠进口。历经20多年发展,如今山外山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备受认可,还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山外山董事长高光勇自豪地表示:“这主要是靠我们的自主创新和‘硬科技’。”

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中电科芯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科芯片”)研发的卫星导航芯片、卫星通信芯片等产品,已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正积极助力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电科芯片总经理马羽认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硬科技”的根本,也是国内芯片产业崛起的关键路径之一。

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行业先锋,聚焦关键技术啃硬骨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并引领一批“后来者”向高端迈进。

数据显示,近年来重庆“硬科技”企业量质齐升,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领域。2023年,重庆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总数分别达7家、23家。从研发看,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7.29%、6.58%,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发力。为帮助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重庆持续优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如加快布局适用管用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资本市场助企业茁壮成长

资本市场作为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支持“硬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科创板是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

目前,重庆A股上市公司有78家。2022年,重庆科创板上市公司“破零”,至今已经拥有山外山、西山科技、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翔金泰”)三家企业。

2023年6月,智翔金泰成功登陆科创板。以此次上市为契机,智翔金泰旨在打造业内领先的抗体药物全产业链。

“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是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主动脉,也是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智翔金泰董秘李春生表示,得益于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支撑了多款产品的研发以及研产基地建设,并不断完善自身研发平台、优化项目布局。去年8月,公司产品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填补了国产银屑病生物制剂领域的空白。

精准识别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帮助具备盈利能力的“硬科技”幼苗成长壮大,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为切实加快当地企业的上市步伐,重庆市正在培育一批中小型“硬科技”企业,为后续上市扩充“储备军”。

2023年,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型硬科技企业更快更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7年)》提出,组建中小型“硬科技”企业帮扶库,每年重点帮扶企业不少于50家,推动入库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三年“倍增”,优秀入库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做上市”。最新发布的《重庆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11月,重庆全市共有辅导备案企业31家、市级拟上市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1118家。

安永大中华区硬科技行业中心审计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认为,资本市场不仅为“硬科技”企业提供较低成本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还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产业竞争力。

“硬科技”产业如何深扎根?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吹响了培育与发展“硬科技”的号角。

2023年,重庆市明确提出,要立足现有基础,培育高能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三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六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为此,重庆还围绕整个战略提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即通过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科创资源向产业集聚,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团队,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去年9月,重庆市科技局牵头起草《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渝转化。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下,政府积极拥抱创新、拥抱变革,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重庆市科技企业转型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并在一些细分赛道上,打造了重庆的‘硬科技’产业高地。”汤哲辉表示。

重庆具备得天独厚的制造业基础,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其在“硬科技”发展上尚存一定差距。未来,重庆该如何推动“硬科技”产业发展向深扎根?

“闭门造车难出科技创新成果。”郭毅军表示,厚植“硬科技”基因,未来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是还要不停地探索,二是不能“闭门造车”。

“除了靠一己之力外,还要积极与国内外先进研究机构合作,只有这样不断向下探索,才能做到根基扎实。”马羽说,“这要求我们未来不仅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大功夫,重点还要确保科研成果能实现工程化的应用。”

“目前,重庆存在集群化水平不高,全市尚无‘万亿级’产业集群、产业核心能力不强、数字化转型不均衡等短板。”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围绕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立健全项目生成机制,锚定标志性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策划一批填平补齐类项目和具有“吸附力”的项目。此外,重庆也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科创项目和领军人才招引,支持人才带项目、带成果、带团队、带资金来渝发展。据证券日报

观点

“硬科技”企业如何实现长跑?

“硬科技”企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吸引着市场的广泛关注、资本的踊跃进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实现长跑,成为“硬科技”企业必须深思的课题。

首先,“硬科技”企业需要奉行专业主义精神。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自己的核心技术领域精耕细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技术路线,提升技术壁垒。同时,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源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这个过程中,“硬科技”企业需时刻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关注前沿科技、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顺时顺势把握发展机遇。

其次,“硬科技”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增长路径。不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和业务增长点,这是夯实公司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硬科技”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产品走向全球,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西山科技、山外山等公司凭借自身的“硬科技”已经实现产品“出海”,并积极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最后,“硬科技”企业需要借力耐心资本。大部分“硬科技”企业具有高资本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这需要耐心资本的支持。而资本市场为“硬科技”提供了获取资金的平台,让更多投资人接触到“硬科技”公司,为“硬科技”的长跑赋能。据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