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2024稳住了 2025咋走?

业内人士建言献策或许能为你的投资提供一些参考

版次:009    2025年01月03日

2024年,A股果然不负众望,沪指累计上涨12.67%,深证成指上涨9.34%,创业板指上涨13.23%。

2025年,A股能否延续上涨的态势?投资者又该如何排兵布阵?记者邀请了几位业内专家,请他们谈谈A股走势、板块机会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为广大股民的投资提供一些参考。

波折式修复

中枢仍有抬升空间

记者:2024年,A股先抑后扬,在9月24日政策全面发力后大幅反弹,而且还上涨了不少。2025年,A股能否延续这种上涨的态势?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2024年9月24日政策出台以来,A股和港股经历了一波放量暴涨行情,尽管近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但市场大趋势并未改变。在欧美股市高估值、甚至出现泡沫破裂风险的情况下,部分国际资本将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而A股和港股无疑是两大估值洼地。预计2025年我国政策面将继续出台利好投资的措施,改善投资预期。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稳住楼市、股市,显示出中央对楼市、股市的重视。市场横盘不能持久,因此2025年市场大趋势依然是向上的,A股和港股将延续牛市行情,投资机会明显增多,赚钱效应显著提升。

张夏(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中有一个相对隐性的“五年周期律”,政策通常都会在会议召开前两年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便是M1增速的明显回升,市场也会在关键时间节点上迎来重要拐点。从当前形势看,M1增速在2024年10月触底回升,意味着经济政策周期和资本市场政策发力周期共振之下,五年周期律仍在发挥作用,A股在未来两年出现大级别上行趋势概率进一步加大。

周正峰(南京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2024年,市场已经脱离底部区间,且这一轮估值修复基本结束,市场当前正在调整消化政策预期的兑现,寻找新的均衡点。后续市场的表现可能回归一段时间的震荡,随后有望再度交易政策预期,等待政策持续落地生效和基本面好转的验证,继而演绎新一轮的攀升行情,但海外不确定性依然较强,需要根据经济及政策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市场整体或呈现波折式修复,中枢仍有抬升的空间。

ETF仍吃香

有望贡献更多增量资金

记者:预计2025年A股市场流动性如何?有哪些政策预期值得关注?

杨德龙:2025年,我国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内地和香港的经济数据有望改善,宏观环境比2024年会明显好转,这也会推动相关上市公司盈利出现回升,从而带来股价的回升。2025年,A股和港股有望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居民存款增加也会给A股和港股带来更多增量资金。2025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是提振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九大任务的第一条中就提到“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应对外需挑战的最佳办法。

张夏:随着国内政策发力和经济基本面改善,2025年市场风险偏好将继续回暖,资金供给端的规模有望较2024年继续改善。其中,ETF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ETF有望贡献更多增量资金;外资有望回流,保险资金入市规模随着保费收入改善而扩大,融资资金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改善有望反复活跃。资金需求端在市场改善后整体有望回升,IPO、再融资、股东减持等或较2024年扩大。综合供需测算,2025年A股资金或净流入1.2万亿元。

展望2025年,建议关注政策十大领域:一是财政有望更加积极,建议关注发力方向;二是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但需关注外部事件对降准降息节奏的影响;三是消费领域,“以旧换新”政策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及支持范围;四是投资领域,建议重点关注设备更新与“两重”持续发力;五是低空经济,建议关注应用场景落地;六是车路云,建议重点关注应用场景落地;七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开启;八是数据要素,建议重点关注公共数据应用落地;九是自主可控,建议关注信创、国产算力、光刻机等;十是资本市场,建议重点关注央国企并购重组。

周正峰:市场资金格局出现向好的变化,ETF是重要的资金增量。ETF基金投资愈加成熟,为国字头、保险、个人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维持流动性充裕。在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物价合理回升的目标框架下,货币政策或保持较强的宽松力度,利率调降和降准仍有空间。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弹性或将适当放大,央行稳定汇率的工具箱也较为充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更高的广义财政支出,结合蓝佛安部长在2024年11月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我国政府仍有较大举债空间,未来将继续加大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

资金往哪投

建议关注三条线索

记者:整体来看,2024年呈现了红利和科技交替占优的格局。2025年,预计哪些投资风格将占优?哪些行业板块值得配置?

杨德龙:预计2025年投资者的获得感将更强,投资机会也比2024年多,市场风格方面也会更加多元化。除了这段时间热炒的一些科技题材股之外,一些传统的白马股、券商股以及红利股都有表现的机会。因此,对2025年的A股和港股要更有信心,通过逢低布局一些被错杀的优质股票或者优质基金来抓住机会。在经济转型的情况下,传统白马股和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股都将形成较好的投资机会。

张夏:从增量资金的角度来看,未来两年成长风格有望占优,而ETF作为主力增量资金时,风格偏大盘成长;阶段性的融资余额作为主力增量资金时,小盘成长中证1000相对占优。从经济环境的角度来讲,未来两年流动性有望保持相对充裕,随着政策和经济预期的变化,也会在大盘成长和小盘成长之间来回切换。在风格指数中优中选优,建议在经济预期稳定的环境下,重点关注内在回报率(SIRR)最高的300质量指数;当前AI+方兴未艾,宽基指数领域中,最受益的是科创50指数。

基于中观景气、产能、内外需求等方面,资金配置建议关注以下三条线索:一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产能出清拐点临近的领域,如资源品中的贵金属、水泥、化学制品,中游制造领域的通用、轨交、自动化设备、锂电池,以及农牧食饮领域的养殖和食品加工等;二是外需风险敞口小、内需发力领域,如商贸零售、汽车、家电、食品饮料等;三是受益于科技创新周期及国内自主可控政策加码的领域,如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自动化设备、消费电子、国防军工等。综合以上配置组合,可以重点考虑电子、传媒、国防军工、家电、机械设备。

周正峰:2025年配置策略,我们建议风格攻守需要兼备,顺周期待景气修复。大小盘风格比较中大盘或延续占优,短期风格出现漂移系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从基本面和流动性角度看,后续大盘风格相对占优。伴随着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下行,红利指数股息率与国债利率差距再次走阔,红利风格的性价比再次凸显,行业上可重点关注银行、公用事业、交运等板块。消费内部结构轮动,需关注政策驱动。2025年将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预计除家电、汽车、3C电子、家居等品类将继续受益政策外,服务消费相关的文旅消费等或也将受益。成长风格行业仍是重要方向,建议关注政策导向和景气改善,主要关注两个大方向:一是国产替代需求较高的半导体、信创和国内AI产业链;另一个是行业景气存在修复预期的军工、创新药、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相关

银行股去年涨超43%

今年将如何演绎?

2024年44只银行股中,仅兰州银行一家股价下滑,其余43只银行股均实现大涨,整个板块去年上涨超43%。27只涨幅超过30%,占比超六成,涨幅最高的上海银行,年内上涨68.97%,总市值逼近1300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这四家市值超万亿元的国有大行,在2024年也分别上涨了52.39%、54.74%、42.43%和45.24%。

强势走牛之后,银行股今年行情预计将如何演绎?

长期以来,低估值、高股息都是银行股的主要表现特征。目前44家银行的平均股息率(TTM)为5.69%,其中有27家银行股息率在5%以上,其中民生银行、渝农商行、上海银行、平安银行、厦门银行股息率均达到8%。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表示,《市值管理》要求长期破净的公司制定具体的市值提升的方案,并且要在每年去复盘市值提升方案的效果,这会鼓励银行提高和市场的交流,比如在资产质量的透明度上做更详尽的披露,可以打消市场对银行风险的过度担忧。

另一方面,化债同时带来压力与机会。汪毅认为,大规模化债大幅缓解城投风险,虽然银行息差受化债影响存在一定压力,但城投资产风险的改善将支撑银行中长期估值修复,其中城商行最为受益于化债逻辑。选股方面,继续推荐高成长+高股息组合。

湘财证券研报认为,在更加积极的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支持下,银行估值安全性和稳定性均趋于提升,这将增强高股息投资的有效性。同时,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环境中,银行高股息优势有望延续。

据大众证券报、界面新闻、证券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