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6 2025年01月24日
“非遗贺新春 赶个年味集”开街仪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渝中区解放碑,“非遗贺新春 赶个年味集”开街仪式现场舞蹈表演。
“漆”主题“如漆而遇·雕漆艺术珍品展”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去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时下许多年轻人正在为首个“非遗年”筹划准备。对于年轻人而言,春节源远流长的历史、口耳相传的民间神话、许多存在于祖辈回忆中的年俗,是传统;围绕这个节日的一切乡愁、色彩、味道,是他们年复一年的日常,他们也正在用双手创造更多新的日常。
一道“四喜丸子”留住乡愁
“95后”江西女生曹梦竹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她说,春节申遗成功对她和许多海外华人而言意义非凡:“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对别人说,春节源自中国。”在海外,曹梦竹每年会和中国留学生朋友们一起庆祝春节,“不管怎样,都会想组织起来聚一聚,哪怕是上课偷偷看春晚,或是半夜上完课一起吃个年夜饭,都会有各种庆祝过年的方式”。
这份文化认同感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人、“90后”刘钟萍的重要动力。2017年春节,刘钟萍在澳门展演,带上了许多传统年画。有一对父子连续3天出现在活动现场,她忍不住询问,对方告诉她,家里的奶奶在电视上看到了这幅作品,但腿脚不便,就嘱咐他们过来现场帮她看一眼她记忆中的门神。
“那幅年画好像和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是它一出现,就能唤醒一些集体的记忆、共同的情感。”在东南亚,刘钟萍也有类似的经历,当地华裔告诉她,他们的爷爷奶奶以前贴过这样的年画。
也正因此,无论如何创新,刘钟萍仍坚持复刻一些明清时期的作品。“花一两个月都搞不定,做完之后可能10年都不能让你产生收益。但是我觉得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还是得花时间去把这些经典的纹样、图案和故事重新复刻,重新讲给大家听。”
视觉能留住回忆,嗅觉和味觉一样可以。在山东聊城,一群年轻人在夜晚为即将到来的除夕之夜“悄悄努力”。
从两个月前起,聊城青年夜校开始冒出饭菜香,年夜饭主题课程开课了。“90后”肖洋在课上解锁了各种菜式,尤其是一道从小吃到大的糖醋里脊。他决定在以后的年夜饭烹饪中为家人多分担一些。下班、放学以后,年轻人在夜校学做萝卜丸子、酸辣汤、京酱肉丝、红烧肉等,对他们来说,“切菜并不容易”是每个人学到的第一课。
让年轻人在年夜饭里给家人“露一小手”,是这次课程的开设目的。聊城青年夜校负责人、聊城市青少年文化宫主任杨晓介绍,为年夜饭主题开设的烹饪、烘焙课程有40多个年轻人报名学习。
烹饪教师杜学峰打算教会他们16道热菜,其中糖醋鲤鱼、红烧肉、四喜丸子都是经典鲁菜。“四喜丸子是我每年年夜饭必吃的。它的特点是色泽红亮、口感软糯、鲜香可口,寓意着人生福、禄、寿、喜。”在他看来,菜式就是家乡的象征,有地方流行白色蟹粉狮子头,但鲁菜重色、重味、重油。按他的要求,四喜丸子从肉馅开始就有讲究,得“三成肥,七成瘦”,还要用力摔打。
做一道四喜丸子程序繁琐,但杜学峰鼓励学员们从烹调中找到乐趣,因为一家人能围在一起吃饭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在饭店点多贵的菜,你都找不到家的氛围”。
“我觉得春节美食承载着家庭团聚的欢乐、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这些美食是家庭情感的纽带,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同时体现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应该被好好传承下去。”杜学峰说。
年轻人挑起非遗“大梁”
刘钟萍对佛山木版年画作出的创新,就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她创作出“早睡早起”“防秃神器”等新式年画;还发现年轻人喜欢的“套色章”能够很好地诠释木版年画的套色,于是制作“文财神”“武财神”等形象图案的套色章吸引年轻人集章打卡。
刘钟萍坦言,这也是一种“试水”——制作一款木版年画非常费时费力,通过盖章可以参考图案是否受年轻人喜爱,再决定是否制作成年画。现在“金榜题名”图案很受欢迎,她决定和佛山祖庙联名出一套文创。
距离佛山1100余公里的安徽歙县,一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样在经历新与旧的交替和碰撞。
2010年前后,有600多年历史的汪满田鱼灯因为年轻人的记录而开始“出圈”。一名编导专业的大一学生回歙县奶奶家过年,听老人讲起汪满田村的“嬉鱼灯”,进村拍摄纪录片《不嬉不行》。如今,汪满田鱼灯已火遍全网,让很多人对年年有“鱼”的愿望有了具象呈现。
在汪满田村,村民依旧笃信“嬉鱼灯”民俗会给村子带来“好运”,是“不嬉不行”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被拿来形容“嬉鱼灯”的热闹景象。
不嬉不行,那么谁来嬉?在这里,早年间由有威望的中老年人做主,如今青年成为“挑大梁”的角色。每年大年初三过后,当地以宗祠划分的6家鱼会推选出一名15至28岁的年轻人为“鱼头”,负责本会“嬉鱼”的各项事务,奔走筹措经费、上山砍竹扎制鱼灯。走出大山的汪满田人,被这一民俗牵引,岁末总要回来化身一条条璀璨的“鱼”,为鱼灯的传承献礼。
“00后”汪文泉已担任过3任“鱼头”。在村里,“鱼头”要负责在祠堂门口放鞭炮、贴喜报、昭告全村的大事,自幼“牵着鱼尾巴长大”的他,即使错过选“鱼头”,也要回家乡为“嬉鱼”忙碌。
刘钟萍也在为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努力,找到能够接棒的人是最大的困难。为了寻找好苗子,她把不少精力放在大学校园,去当校外非遗导师。好消息是,一些以前做非遗推广种下的种子渐渐有了回报:一个小时候上过佛山木版年画课程的00后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决定加入团队一起作画、摆摊。
青年正在重塑春节习俗
广东佛山“挥春街”,每年临近春节便会摆满临时档口,百米长的街道,喜庆的中国红搭配充满历史气息的旧骑楼,让年轻人联想起粤语歌曲《喜帖街》。他们将其称为“佛山的喜帖街”,在社交媒体发帖为其引来流量,被吸引来打卡的人说,这里售卖的现写春联充满油墨和纸香,勾起顾客的回忆。
关于春联上的内容,年轻人也想来点不一样的。互联网上,“科研对联”成为一股新风潮,走过宿舍门口,你可能会看到诸如“起早贪黑做实验,夙兴夜寐写文章”此类的对联。北京大学医学科技楼甚至发起了“医学科研特色春联征集”,请医学部师生结合传统文化、新年期许、科研日常、医学精神创作春联。
放下瓜子、砂糖橘,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拜年表情包等成了年轻人的“电子年货”。202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原博带领设计团队创作了“年画话年”系列表情包,将木版年画中的神仙形象进行矢量化造型和波普风动态表达,融入年轻人的过年社交场景中。
青年正在重塑春节习俗,逐渐成为“春节主理人”的他们,正在突破关于“如何过年”的一切想象。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2.93亿人次。据媒体报道,“向北感受冰雪、向南体验民俗”是春节旅游市场的一大趋势。
在“被算法推荐了一个月的长乐游神”之后,“90后”辛涛在2024年终于尝试了一次春节旅行,从浙江到福建观看游神。他平时就喜欢旅行,偶尔也在周末“特种兵旅行”,但在春节期间出行的不同之处在于,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过年氛围。“不只是年味,绕村游神、供品香蜡、满地鞭炮,从五六岁的小朋友到几十岁的中年人接力游神,共同完成盛大的巡游。所有人都参与其中,感觉看到了传承!”
在游神的队伍中,辛涛看到当地年轻人轮流背起塔骨、接力完成整个游神,或是手持香烛、点燃鞭炮,做好游神的后勤保障。“可以感受到他们很开心也很认真地参与和投入。”这次不错的体验让辛涛决定,在即将到来的这个春节继续旅行。这次,他打算去广东潮汕地区看看英歌舞。被称为“中华战舞”的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为角色,最多会有超百人同场表演,他相信会是“百闻不如一见”的震撼场面。
据中青网、中经网、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