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优势显著、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科技创新逻辑强化

外资机构力挺A股 沪指录得八连涨

版次:010    2025年04月18日

昨日A股延续修复行情,三大股指涨跌不一,沪指录得八连涨。近日,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外资机构集体发声,表达三大核心研判:估值优势显著、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科技创新逻辑强化,在多重优势支撑下,中国市场具有明显韧性。

具体到A股市场,高盛最新研报预计,MSCI中国指数、沪深300指数未来12个月仍分别隐含11%、15%的上行空间;摩根士丹利研报建议,投资者在全球投资组合中逐步调高中国A股的比例。

1看好中国市场前景

近期,多家外资机构发布最新研报,看好中国市场前景。高盛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付思4月11日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A股市场表现或将优于港股市场。原因在于,A股对国内政策刺激更为敏感,且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小。

对于海外资金的仓位,付思表示,年初以来,全球主动型基金和海外对冲基金在此轮AI行情驱动下有小幅加仓,但整体依然处于历史低位,可卖出空间有限,下行风险较小。中长期看,全球配置型资金在A股市场有回流和轮动的可能性。

此外,外资机构认为目前A股估值较低,具有更高的韧性。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当前,沪深300指数和全部A股的静态市盈率为11.7倍和13.8倍,分别较五年均值低0.7个标准差。目前A股市场的股票风险溢价仍比长期均值高出1.7个标准差,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放眼全球,当前沪深300指数的估值较之MSCI新兴市场(剔除中国)指数有12%的折价,溢价低于21%的历史平均水平,“较低的估值水平可能使得A股市场具有更高的韧性”。

政策组合拳效果显著。自去年9月下旬以来,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以及经济数据向好,让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不断提升,外资对中国股市的配置意愿已显著回暖。

德意志银行集团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斯蒂凡·霍普斯近期表示:“A股ETF在去年9月份和10月份刺激政策公布时资金流入显著,政府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明确支持以及DeepSeek的崛起,都引起了散户投资者还有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

外资机构也关注到“稳股市”政策“组合拳”的实施效果。付思表示,从信心的支撑上来讲,这一轮中央汇金等“国家队”资金买入已经稳定了市场情绪,长期看,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将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尤其是中国养老金的权益投资比例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或将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就投资策略看,对全球投资者而言,A股市场与其他市场有较低相关度,呈现良好的防御性。联博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朱良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历来主要由内部因素驱动,因此成为境外投资者分散风险的较好标的。整体来看,当前中国市场的估值比较低,还有很多现金流健康的优质企业,这些因素让中国股票市场很有吸引力。”

2聚焦科技消费板块

对于投资主线,外资机构主要聚焦AI、消费、高股息等板块。

路博迈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师朱冰倩认为,虽然近期科技板块调整幅度较大,但中国正处于科技转型的长期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仍是政策重点,因此中长期看好中国科技股后市的表现。

付思表示,建议关注受益于内需的消费板块(如服务互联网、医药)和高股息个股。她解释称,高股息的个股依然受到海外投资者青睐,近期上市公司回购也变得更为积极,投资者防御配置需求显著增加。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郭鹏称:“在科技创新、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国正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

此外,银行业仍具配置吸引力。高盛中国金融行业分析师杨硕表示:“当前A股和港股银行股的股息率为4%至6%,对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者具备吸引力。如果银行能够加大分红力度,股息率会更有吸引力,或触发估值重估。”

孟磊建议投资者在“价值”和“成长”两者之间进行战术性再平衡。大盘股可能在短期内因其相对较高的防御性而跑赢市场。在行业偏好方面,孟磊表示,战术上看好受益于国内政策利好的行业。

新闻延伸

众多外企达成共识

坚定看多中国市场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等相继举行。许多外媒认为,当前中国依然是跨国投资的高地,“看多”“看涨”中国市场仍是众多外企共识。

中国经济前景更加光明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白乐夫的话说:“今年的一些迹象显示经济正在回升和复苏。”

“随着天气迅速转暖,中国经济的前景也将变得更加光明。”德国《商报》网站在报道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时说,苹果、雀巢、辉瑞、高通、宝马、梅赛德斯—奔驰、西门子等企业高管都在参会名单上。鉴于世界经济碎片化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中国将努力做稳定性力量,并进一步开放市场,成为一种平衡力量、一个可靠的伙伴和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报道援引西门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的评论称,中国政府持续致力于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公平的营商环境。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众多全球企业高管在北京出席一个聚焦发展的年度论坛。中国力争成为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开放贸易的力量,争取让商界领袖成为朋友。

“中国将自己定位为全球经济的稳定源泉、确定性的‘绿洲’以及创业和投资焦点。”阿根廷“中国道路”网站近日刊文称,在国际政治和贸易经历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努力证明自己是世界商贸领域忠实、安全、可靠和确定的合作伙伴。主要外国投资者的回应很明确:在中国的投资是其商业模式的关键,并且他们也乐于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和谐局面。

对中国经济前景投信任票

路透社近日报道称,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此前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已有13家外资企业获批增值电信业务,40余家外资企业生物技术项目落地,3家新设外商独资医院获批。

美国苹果公司宣布承诺投资7.2亿元,以启动第二期中国清洁能源基金;美国联邦快递集团在上海打造洲际转运中心;西门子在深圳奠基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阿斯利康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近段时间,跨国企业以实际行动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

“2024年仅德国企业就在中国新投资了57亿欧元。与上年相比,德国对华投资增长了25%。这些数字包括已经完成的投资,特别是金额超过100万欧元的投资。由于并非所有投资金额均已披露,实际金额可能更高。”德国“中国平台”网站近日公布了一份由美国荣鼎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

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在一些调查中得到印证。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表示,近七成美国消费行业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将增加在华投资。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英国、韩国、荷兰对华投资分别增长324%、104%、76%。多家外媒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可以肯定,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外资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沃土。

相关新闻

中概股“回家”潮再起 香港全力承接回归浪潮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特朗普近日重提中概股除牌议题,引发市场关注。

面对潜在的政策风险,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4月13日明确表态,强调香港已建立完善的上市制度框架,将全力承接中概股回归浪潮。这标志着继2018年首轮中概股回归潮后,香港资本市场或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东吴证券研究显示,这一轮资本迁徙或为港股市场带来结构性变革,其影响可从三个维度深入解析。

1制度创新铺就回归通途

香港交易所近年来持续优化上市规则,为不同股权架构企业量身打造回归通道。

二次上市机制自2018年改革后大幅降低门槛:

•传统企业市值门槛降至30亿港元

•创新产业公司(含WVR架构)市值要求分为400亿港元或“100亿市值+10亿营收”两档

•合规记录要求根据股权架构差异设置为2~5年,高市值企业可豁免上市记录

双重上市提供更稳固的资本纽带:

采用与首次公开募股相同的审核标准,实现两地上市地位完全独立。即便在主要上市地退市,港股市场地位仍不受影响,但需同时遵守两地监管规则。值得关注的是,当企业在港交易量占比超55%或原上市地除牌时,可申请转为双重主要上市。

2历史数据揭示市场潜力

回溯过往回归潮,港股的制度红利已得到充分验证。

•2018~2019年:小米、美团、阿里巴巴率先完成回归,奠定市场信心基础。

•2020~2021年:17家中概股集中回归,包括网易、京东等巨头,带动港股年成交额分别激增50%和28%。

•结构变化:中资股持续占据港股成交额30%以上份额,市场定价话语权显著提升。

3千亿级资本蓄势待发

据市场机构测算,当前符合香港二次上市标准的中概股近30家,总市值约2000亿美元。若全部完成回归,预计将带来:

直接增量:约50亿港元/日的常态化交易额。

溢出效应:若全部美国存托凭证(ADR)交易量转移,日均交易额可额外增加超100亿港元。

市场激活:新增流动性相当于2024年预估交易量的10%,港交所上市费收入及市场活跃度将获双重提振。

据人民日报、证券日报、财联社

大消费股持续爆发

·4月17日,沪指、创指收盘微涨,北证50涨近1%。

·板块方面,地产股持续强势,城投控股、荣丰控股、天保基建等多股涨停;食品加工板块走高,安记食品、五芳斋等盘中涨停;旅游酒店板块活跃,华天酒店、南京商旅、金陵饭店涨停;航运板块陷入回调,华光源海跌幅居前;贵金属板块震荡走低,四川黄金领跌;汽车整车概念弱势震荡,北汽蓝谷跌幅居前。

·截至收盘,沪指报3280.34点,涨0.13%;深成指报9759.05点,跌0.16%;创指报1908.78点,涨0.09%。其中,沪指已录得八连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