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

2%以上产品 成“限量版”

版次:012    2025年04月18日

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 新华社发

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2%以上利率的存款产品越来越稀缺,成为“限量版”。

日前,股份制大行、中小银行开始陆续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中长期限存款利率降幅在10BP~50BP不等。目前,多数银行的定期存款的利率普遍低于2%,迈向“1时代”。

本轮存款利率调降后,出现不少新趋势。存款利率下行、贷款利率上行后,原本在市场中存在的存贷利率套利空间正逐渐消失。此外,多家银行利率调降后,出现存款利率期限倒挂,部分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不如一年期存款。

下调存款利率

“上周我们存款利率刚下调过一轮,基本都低至2%以下了。”平安银行深圳某网点工作人员表示。平安银行“平安存”产品三年期定存年利率由2.05%下调至1.65%,下调40个基点。

浦发银行华南某支行网点介绍,4月7日起,浦发银行某款特色定期存款三年期年利率从2.15%降至2.05%,下调10个基点。

除股份制大行外,经不完全梳理,4月起,安徽新安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武汉众邦银行、广西融水农商银行、广西资源农商银行、兴宁珠江村镇银行、内黄兴福村镇银行、惠东惠民村镇银行等20家银行也调低了部分定期存款产品的利率。本轮调整多集中在三年期、五年期存款产品,调降后多数银行存款产品的利率已低于2%。

曾经是存款利率“高地”的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也正主动放弃“高息揽储”策略。以兴宁珠江村镇银行为例,此前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 2.10%、2.75%和3.25%,自4月1日起将分别降至1.50%、1.60%、1.55%,此水平甚至低于国有大行。众邦银行也公告称,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分别调整为2.4%、2.5%,下调20BP、40BP。

两大趋势显现

经调研分析发现,本轮利率调整呈现出两大显著趋势。

一方面,存款利率调降的同时,原本降至低位的消费贷利率正悄然回升,原本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套利空间已逐渐消失。此前,银行机构的存款利率与消费贷利率之间一度非常接近,甚至出现倒挂趋势。3月,深圳多家银行人士称,市场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原本可做到3%以下。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BP。

另一方面,银行密集调降中长期限存款利率后,存款利率期限倒挂已成为常态。以平安银行为例,平安银行“平安存”产品三年期定存年利率下调至1.65%后,已低于两年期(1万元起存)1.70%的利率。

江西江州农商银行于4月9日起调整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后定存期限利率全线倒挂,1年期、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5%、1.48%、1.47%。

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五年期存款利率不如一年期存款的情况。以招商银行的灵动存产品为例,根据招商银行APP页面,经多轮调降后,招商银行目前1年期存款利率为1.6%,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1.55%。

“此现象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负债压力,另一方面亦体现了银行主动引导存款短期化的策略。”开源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刘呈祥认为,存款短端提价,阶段性补负债缺口。虽然挂牌利率未变,但国有行或提高1年期存款实际执行利率,与提价同业存单类似,或为资负缺口压力加重下的临时补充需求。此外,银行负债策略隐含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预期。就历史规律看,长期限定存的挂牌利率下调幅度较大,因此若银行预期存款定价有进一步下调可能,将避免在降息环境中吸收过多长期存款。

纵深

为何下调存款利率?

除了上述趋势,存款利率下调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业内普遍认为,降低负债端成本是银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的关键原因。当前,银行净息差仍在持续承压。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处于历史低位。上市银行也难逃息差压力。截至发稿前,已披露财报的20余家上市银行2024年平均净息差为1.65%,较2023年下降19BP。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的结构优化和存贷款的定价管理。”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此前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总体看,考虑今年我国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央行表示将适时降准降息,LPR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未来仍有小幅下行的可能。预计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下行的幅度预计会小于去年。

另外,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多次提及“择机降息降准”, 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也与宏观政策方向相契合。

“央行‘择机降准降息’可能迎来窗口期,利率下行空间打开。”财信证券分析师张雯婷指出,美国向全球大征关税背景下,预计全球经济下行压力都将有所增加,我国政策保持宽松环境及内需对冲的必要性提升。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持类似观点。他在研报中指出,本期债市在跨季资金面转松、避险情绪升温和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超预期影响下震荡走强,债市利率曲线“牛平”。短期看,关税政策超预期对经济基本面产生冲击且考验国内政策应对,预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央行择机降准降息迎来窗口期,但仍需关注汇率压力和长债利率快速下行过程中金融风险的累积。

焦点

居民理财或多元化

随着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存款资金从银行流向非银的概率也会逐步提升。

一般而言,存款利率与非银产品的收益比价决定了资金的流向,当后者形成显著优势时,资金会从银行体系向非银产品迁移,形成负债搬家的现象。

而居民的主要理财方式——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尽管存在波动,但“收益体感”高于银行存款。《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去年的平均收益率是2.65%。在公募基金方面,据wind数据,2024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最高,达9.2%;在债券牛市下,债券型基金平均收益为4.6%,排名第二;混合型、货币型基金平均收益分别为3.9%、1.6%。两者均高于同期的大部分银行,尤其是国有行、股份行的存款利率。

国泰海通固收研究认为,目前市场风险偏好不高,地产和权益市场等表现一般,固收类产品收益较高且稳健,存在存款流向非银的驱动性因素。

不过,2025年初未有存款利率调降,同时经历2月以来的债市回调后长债利率下界相对清晰,低利率中枢和不足的资本利得空间将继续压低非银固收类产品的潜在收益,非银固收类产品与定期存款的收益差距趋于收窄。因此,从存款利率和非银固收类产品的收益比价出发,进入二季度后,负债搬家可能会阶段性回摆。

据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