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性捧红cos委托
版次:007 2025年05月09日
Cos委托,这种小众服务,正越来越常见地成为一些年轻女性为浪漫付费的新形式:她们聘请专业的Coser,以现实的姿态扮演“二次元”虚拟世界中的完美恋人,展开一次次精心设计的“角色扮演约会”。
这种“租来的浪漫”暴露了她们的内心渴求,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亲密和陪伴可以像商品一样精准定制、明码标价时,我们究竟是在靠近亲密,还是在逃离它?
购买完美的“二次元男友”
24岁的林安(化名)曾无数次幻想,如果她的完美的“二次元男友”,国产恋爱游戏《世界之外》中的男性角色易遇,能够降临到她的现实生活中的话,她会与他甜蜜邂逅、羞涩牵手,甚至穿上婚纱,成为最幸福的新娘。
当她真的在“三次元”中,不仅置身于反复流转的《世界之外》主题曲旋律之中,而且亲眼看着那位身着修身白色西装、有着微卷的柔暖栗色短发、灰色眼眸的完美“二次元男友”,深情地注视着她一个人,为她紧张地跳了二十遍舞,最后单膝跪地,举起戒指盒,声音微颤地说“嫁给我,好吗?”时,她感觉自己的一切幻想都成为了现实,毫无抵抗地“沦陷”了。
但像求婚这种强烈的情感场景,仅是Cos委托服务中的众多经典桥段之一。
像林安这样愿意付出金钱来“与喜欢的二次元角色见面”的年轻女孩子们,催生出了Cos委托服务这样连接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独特消费现象。
“Cos委托”——也称“角色扮演约会”。在这种模式里,委托人(几乎都是女性)向Coser(多为女性,反串男性角色)付费,请其扮演自己钟爱的虚构人物陪同约会。昔日只在动画游戏迷中流行的Cosplay(角色扮演),如今演变成一种高度定制的情感服务:Coser将委托人的“二次元男友”带入“三次元”,让幻想与现实交织。
橙橙(化名)是一位资深Coser。几年前,她被妹妹“安利”了国产乙游《光与夜之恋》,陪妹妹玩耍时出于兴趣,Cosplay成了游戏里的男性角色。那时还没有所谓的Cos委托。几年后橙橙留学回国,发现身边玩乙游的朋友越来越多,Cos委托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她外出Cosplay时,有女孩子主动问她出不出委托,这成为她接单的契机。
林安这样的委托者在圈内被称作“单主”,橙橙这样负责扮演其心仪角色的Coser被叫作“委托老师”。“委托老师”以“二次元”角色形象出现叫作“上皮”,还原角色个性叫作“上角色皮”,模仿男友角色叫“上男友皮”……“单主”们通过社交平台或熟人介绍,联系这些Coser,每小时支付几百元(顶尖Coser日入甚至上千元),“委托老师”便会全程以角色身份陪伴:十指相扣漫步、共餐合影,甚至轻柔拥抱或俏皮点鼻——一切都按“单主”指定的剧本来。
“按量计价的爱情”收费各异
是什么促使年轻女性通过Cos委托的形式,来租借浪漫?
把虚拟恋情从屏幕拉进现实,顺理成章成为商业链条延展的下一步需求——Cos委托正是对这一缺口的商业回应。
但剥离到最后,Cos委托提供的最核心商品,是陪伴和亲密。
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消费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更深层的情感需求。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李小钧认为,Cos委托流行背后隐藏着年轻人复杂的心理动因:“他们可能借此补偿现实中的孤独感、情感缺失或人际交往中的压力;也可能是用理想化的角色扮演,替代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亲密关系;甚至纯粹是为了暂时逃避学业或职场的重压,在二次元与三次元交错的‘平行世界’中获得短暂的喘息空间。”
22岁的裴伊(化名)是热门乙游《恋与深空》的忠实玩家。去年暑假,她独自在国外留学返家休假,由于最要好的朋友正在忙于考驾照,她无聊之下只好频繁与陌生人拼单玩密室逃脱,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位颜值极高的Coser,瞬间产生兴趣,并主动提出了委托邀约。
“最初我确实是怀着跟喜欢的角色‘约会’的心情,见到面时心跳加速,非常期待和紧张。后来互动多了,反而感觉更像朋友出去玩,挺自在的。”裴伊坦言,“当然,Coser毕竟不是现实生活里的朋友,不可能随意放飞自我、互相开玩笑或‘耍贱’……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我还是更愿意和真正的朋友一起出去。”
Cos委托是中国日益壮大的“孤独经济”的一部分。与许多国家一样,中国正迎来年轻单身人口激增:据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内未婚成年人超过2亿,其中7700多万人独居。结婚率下行、初婚年龄推迟,在大城市里,职业压力与个人理想让许多人延后严肃关系的计划。陪伴与亲密的需求依旧强烈,并催生出所谓的“孤独经济”:针对独身者的商品与服务日渐繁盛——从迷你KTV一人唱、单人卡位餐厅,到深夜语音陪聊,商家深谙“孤独可变现”之道。一项调查显示,57.7%的年轻受访者承认会为缓解寂寞而消费。
数量庞大的年轻女性也得以方便地“购买”一段“恋爱体验”:从累计下载已超20亿的AI陪伴APP、市场规模已超10亿元人民币的乙女手游到虚拟偶像,已经壮大的女性情感消费市场给对待感情小心翼翼、害怕受伤的她们提供了那些看似“安全且可控的连接”的选择。这些体验可以随时开启、随时终止,没有任何凌乱的后续。
这份“按量计价的爱情”的收费标准各异,取决于角色人气、Coser外貌、地理位置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橙橙每小时收费60元,至少四小时起步;桃子按日收费,8小时定价260元,此外还需额外支付化妆师130元。一些客户为了体验一次完美的“约会”,支出远高于普通聚餐或旅行。
在幻梦和现实交界处破裂
在经历了“二次元男友”求婚的强烈情感体验之后,林安向“委托老师”“买断”了这个角色,这意味着“一对一”的专门“服务”。
林安很快意识到,Cos委托并不仅仅是一场“游戏”。
她原本只打算约一次的委托,持续了4次,支出从一开始预想的七八千元,变成六万元,费用涵盖了角色扮演费、旅费和各种支出。直到林安意识到自己寄托于“委托老师”上的感情越发沉重,模糊了“二次元”角色与“三次元”真人之间的边界,才下定决心终止委托。
当亲密关系被“商品化”后,即使只是短暂的虚幻服务,彼此的边界也必须格外明确。“单主”和“委托老师”们小心翼翼地拿捏虚构情感与真实感受的分寸,既让对方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流动,又得防范对方过于沉溺超过边界,对自己造成伤害。作为资深“单主”,裴伊一直谨慎地选择和“委托老师”在公共场所见面,坚决避免同宿、深夜单独相处等可能引发危险的情境。作为“委托老师”的桃子坦言,为了不“OOC”(即脱离角色本身的设定),她只能接自己熟悉的二次元人物,甚至要将细节揣摩到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符合该角色的性格,“有时候也挺累的”。
陷入对虚假感情沉溺之中的“单主”们无法抽身,往往会遭受精神和金钱的双重压力。
“Cos委托从表面上看似一种无害的消费,但它与客户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依赖,实际上具有病理性成瘾的特征,类似于电子游戏成瘾或网络成瘾。”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李小钧解释说,“而当委托结束、幻想破灭时,参与者所体验到的情绪‘戒断’可能会带来更为深刻的心理创伤。”
“一旦你带着强烈的情感需求,或抱着‘与虚拟角色真正见面’的心态去委托约会,就特别容易‘上头’、难以自拔。”林安如此评价道。她的一位朋友曾热衷于Cos委托,在“约会”过程中显得十分愉悦,但只要事后Coser稍稍怠慢不回消息,这位朋友便会立即崩溃,情绪极度不稳定,最终导致双方情感障碍的严重发作。
经历过这场情感风暴后,林安认为,那些内心结构本就脆弱敏感的年轻女孩,并不适合参与Cos委托这样高强度、沉浸式的情感互动。“尤其是有抑郁倾向或情绪不稳定的人,还是尽量远离这种看似美好却极易造成心理创伤的‘恋爱消费’。”她谨慎地提醒说。
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情感服务,“Cos委托”行业仍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一些客户投入金钱后,却往往难以获得预期的完美“约会”体验。
照片“过度美颜”(俗称“高P”)是Cos委托圈内最频繁被诟病的问题之一。另一个令客户普遍不满的问题,则是“被忽视”。这种委托关系中的失衡也同时困扰着Coser群体。一些Coser反映,客户有时完全忽视扮演者的基本需求,提出明显不合理的要求,例如一整天的高强度陪玩却不给安排吃饭或休息的时间。裴伊认识的一位Coser朋友甚至曾被客户要求晚上唱歌哄睡,而这位朋友并不擅长唱歌,只好尴尬地反复唱《两只老虎》给对方听,最终选择了不再接类似的订单。此外,还有Coser在社交平台抱怨遭遇客户临时毁约甚至“跑单”,造成了经济损失与精神压力。
而在法律层面,作为一种依托于二次元产业发展起来的民间交易,cos委托很难作为独立的商业门类成立,勿论行业管理和服务标准化。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个人欣赏和非营利演出属于“合理使用”,但Cos委托涉及金钱交易,面向不特定客户的商业演绎,不符合豁免侵权的条件。Coser未经版权方许可进行的角色扮演,可能侵犯版权方的复制权、修改权、表演权,若通过网络传播则还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
据经济观察报、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