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2 2025年05月16日
随着降准降息政策公布,银行存款利率面临新一轮下调。
近两日,包括上海青浦惠金村镇银行、上海松江富明村镇银行、茌平沪农商村镇银行、广东清新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多家中小银行发布了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的公告。这轮中小银行的“补降”,被视为对前期国有大行“降息”的跟进,人民银行降息、降准一揽子货币政策的落地,将市场对新一轮全国性银行集体“降息”的预期推向高点。
面对市场利率的变动,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合理调整理财规划。
中小银行大幅下调存款利率
此前,中小银行为了揽储,一般会给出比大型银行更高的利率,即“高息揽储”。一是因为其经营范围较小,普遍缺乏广泛的负债来源;二是因为其贷款利息更高,具备一定的息差优势,可以承担更高的存款利息。
但目前这一状况已经被扭转。在大行信贷业务下沉的背景下,中小银行迫于竞争压力,整体贷款利率出现下滑。此外,由于大行一般给得起更低的贷款利率,因此也有部分客户流失,出现资产荒的情况。最终,中小银行的资产收益难以撑起负债成本。
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行的半年期、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保持一致,均为1.35%、1.45%、1.45%,1.90%。其中,部分银行出于对存款结构调整的考量,取消了长期限存款的额度。比如,中国银行大额存单最高两年期,没有三年期;建设银行则没有两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从上述几家村镇银行来看,其定期存款利率降至新低。广东清新农村商业银行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息分别为1.00%、1.10%、1.20%、1.53%、1.50%。上海青浦惠金村镇银行则分别为1.50%、1.75%、1.95%、2.20%、2.20%。云南西山北银村镇银行在5月9日存款利息调整后,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1.10%,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1.30%,三年定期存款利率为2.40%,五年定期存款利率为2.25%。
同样,国有大行也在密切关注息差问题。比如,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展望2025年,息差在短期内还是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中国银行行长张辉也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把加强净息差管理作为低息环境下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型国有行的存款利率变化还是相对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新政策的出台,也利好银行对净息差的调控。贝莱德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对记者表示,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密切相关。降低准备金率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而为降低包括存款利率在内的各类利率创造条件。此外,降低准备金率有助于银行在不降低存款利率的前提下,合理降低贷款利率,从而避免因实际利率过高抑制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长期存款利率为主要调降标的
本轮中小银行存款利率调降中,长期限存款成为主要目标。
4月10日,福建华通银行将三年期单位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至2.80%; 五年期单位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至2.90%。
5月1日起,新疆银行将三年期、五年期存款从1.95%分别降至1.70%和1.75%,两年则是从1.70%降至1.50%。
4月底,江苏新沂汉源村镇银行将三年期以上和一年期以上大额存单分别从2.25%和1.95%降至2.20%和1.80%。
可以看出,中小银行的存款利息调整有两个趋势,一是整体存款利率大幅调降;二是长期限存款利率开始密集调降。
长期限存款利率密集调降的背景则是存款的定期化、长期化给银行带来了较高的负债成本。
在稳定负债成本方面,中小银行目前的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开源节流”,除了调降长期限存款利率以外,还在通过运营手段沉淀活期存款。
一家农商行业务人员表示,他们目前将低成本存款作为攻坚目标,通过上门服务、主动营销、一户一策等方式,积极联系对接关键人,在代收代付、资金结算、代发工资等方面加大合作。此外,还鼓励网点积极营销短期存款及低成本存款,并在考核中增加低成本存款的营销考核。
一家城商行零售业务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思路是做好客户的财富管理,通过营销基金、理财、保险等产品,将长期资金引流至理财产品,减少银行负债端的沉淀。经过4年的努力,目前其所在银行存款占AUM的比例已经从90%左右降至50%~60%。
利率还有可能继续下降
人民银行推出降息、降准等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后,市场普遍预期新一轮全国性银行集体“降息”即将到来。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从目前市场动态来看,确实有迹象表明新一轮存款利率集体“降息”可能来临,人民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通常意味着市场上的流动性将会增加,从而可能导致利率水平的普遍下降。对于普通储户而言,面对存款利率下调,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个人资产配置策略,适当分散风险,可以考虑一些稳健型的理财产品,比如货币基金或债券基金等。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认为,新一轮存款利率集体“降息”或将来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放宽,其中包括降低存款利率。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灵活调整资产配置策略,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可以考虑将一部分资金从定期存款转移到其他投资方式,如货币市场基金、债券等,这些投资方式风险相对较低,收益也较为稳定。其次,可以考虑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保险产品,保险产品不仅具有保障功能,还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
“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利率仍然处于下行趋势,存款利率还有可能继续下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持有同样看法,他强调,居民可从自身风险偏好、投资需求、投资能力等出发,做好适合个人和家庭的资产配置。如果追求稳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配置一部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产品;如果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适当增配股票、偏股型基金以及黄金等产品。
居民财富将流向何处?
当下居民的投资风险偏好依旧较低,这也是银行大额存单,或长期存款在近两年一直被偏爱的原因。
随着存款利率的进一步降低,记者采访调研发现,居民财富主要有以下流向:提前还贷、保险,以及银行理财、基金、黄金等投资品。
一位国有行上海某支行的行长告诉记者,近些年由于投资品收益的下降,加上房贷利率下调比较滞后,提前还贷成为居民的优先选项,不过随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这一趋势已经有所好转。
在北京银行的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该行零售业务总监李建营就表示,经过多次LPR下调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目前新发放房贷利率与存量房贷利率的差距已明显收窄,该行提前还款量在逐个季度下降。2024年四季度,该行房贷提前还款量环比三季度下降17%。
除了提前还贷外,转换到其他低风险投资品也是居民和银行共同的选择。一位长三角城商行的零售部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他们近期的零售策略主要是推荐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比如债基和银行理财,对于银行理财他们会根据时间点选择固收+的产品来主推,以提升产品收益。
事实上,银行理财虽然规模在波动上涨,但由于主要投向债券市场,收益也与整体利率水平挂钩,不断下降。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2024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而前一年为2.94%。因此,银行理财公司也在逐步布局固收+类产品,增加黄金、FOF、REITs、衍生品等多资产的配置,以提升整体投资收益。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杨海平建议,对于普通储户而言,可适当调整个人资产配置策略。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高收益资产趋于消失或者资产低收益率的必然性和持续性,避免因盲目追求高收益而踩雷;
二是调整存款的期限结构,抢抓商业银行利率较高存款产品投放窗口期,跨行分散存款;
三是搭建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以一定比例的保险产品为打底资产,分散投资于具有不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特征的理财产品。
习惯存定期的该如何投资?
“3年前存的利率还能有3.25%,到期利息有4.8万多元。现在超过3%利率的定期产品,根本找不到了,利率2%的也很少!”12日上午,眼看着手上一笔3年期的存款产品即将到期,冯女士陆续打开几个手机银行App查看一番后,不知道咋办。
那么,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习惯存定期的老百姓该如何投资?
对此,南京财经大学投资学系资深教师王慧坦言,“存款利率的下调,意味着长期定存、大额存单等相对高息产品的利率可能同步下降,储户的存款收益将面临缩水。”她建议,投资者应从自身风险偏好、投资需求、投资能力等综合因素出发,灵活调整资产配置策略,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个人和家庭理财目标。
“习惯存定期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在选择存款产品的同时,逐步转向国债、保险等能提前锁定收益的产品,也可以适度配置基金、债券等权益类资产,以应对低利率环境。”王慧说。
据21经济网、北京商报、金陵晚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