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公司同一天上市 港交所的锣不够用了

版次:010    2025年07月11日

7月9日,港交所迎来年内最拥挤的一天,蓝思科技、极智嘉-W、峰岹科技、大众口腔、讯众通信共5家公司一起在港股上市,另外还有一家ETF上市,现场同时敲响6面铜锣,金融大会堂人都快站不下了。

6面铜锣同时排开,站满了礼台,这也是港交所历史上首次。

5家合计募资净额近百亿港元

在本次上市的5家企业中,蓝思科技和峰岹科技都已分别在深交所主板和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好像今天是个好日子。”在现场,对于为何多家公司都选择在7月9日上市,蓝思科技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刘曙光对记者表示,公司希望能长期给投资人带来回报。

记者统计发现,5家公司本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合计达到98.21亿港元,募资最多的是蓝思科技,最少的是大众口腔。

上市当天,涨幅最大的大众口腔一度涨超25%,定价最高的是峰岹科技,每股达到120.5港元。在认购阶段,“果链”龙头蓝思科技最受追捧,富途数据显示,其融资申购倍数达到420倍,融资申购额约2207亿港元。

事实上,原本计划在7月9日上市的还有首钢朗泽,但因其在上市前夕遭控股子公司小股东提起诉讼而延迟上市。

蓝思科技是智能终端全产业链一站式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每股定价18.18港元,每手200股。公开发售获462.76倍认购,国际发售获16.68倍认购,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46.94亿港元。

在上市现场,蓝思科技基石投资者之一的Redwood(金涌投资直接全资附属公司及投资控股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对蓝思科技未来的前景很有信心,一方面是因为其“果链”的身份,另一方面就是其科技能力本身也不错。

极智嘉主打全品类物流机器人,每股定价16.8港元,每手200股。其公开发售获133.62倍认购,国际发售获30.17倍认购,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25.45亿港元。

讯众通信是中国较早涉足云通信服务的企业之一,每股定价13.55港元,每手500股。其公开发售获12.79倍认购,国际发售获1.01倍认购,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3.68亿港元。

峰岹科技属于半导体行业,集团产品组合涵盖电机主控芯片(如MCU、ASIC)、电机驱动芯片(如HVIC)、智能功率模块IPM及功率器件(如MOSFET)。其每股定价120.5港元,每手100股。公开发售获138.26倍认购,国际发售获8.61倍认购,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21.36亿港元。

大众口腔是本次上市中唯一的医疗股,主营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每股定价20港元,每手100股。其公开发售获108.25倍认购,国际发售获0.96倍认购,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78亿港元。

还有超过200家企业排队上市

经历了上半年火热的新股行情之后,从本次上市的5家公司情况看,港交所在下半年开局的7月仍然延续了这股热潮。

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44家新上市公司,较去年同期的30家上升47%;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为107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134亿港元上升699%。目前,港交所新股募资额仍居全球第一。

安永相关负责人在现场对记者表示,今年香港IPO市场火热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面和政策面都很支持,很多资金都回到香港了,港交所对IPO企业,特别对科技企业支持很大,预计下半年港股新股市场会持续这样的火热。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文透露,2025年港股势头持续向好,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升20%,超过4000点,以点数计是历来最大的上半年升幅。

今年以来,港股新股主要集中在科技、新消费和医药医疗,在本次上市的5家公司中,蓝思科技、峰岹科技、极智嘉等都属于科技链企业。

与此同时,前来港交所递表的企业还在不断增加。根据LiveReport大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仍在递表有效期的公司有211家。在递表企业中,首次递表的企业居多,占比超八成;行业主要分布在软件服务(66家)、医疗保健(40家)和工业制造(31家)。

IPO审批流程提速明显

港股IPO繁荣景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拓展优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机制。拓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质效。

为配合实施,2024年4月19日,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之一便包括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公告显示,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规则发布实施一年来,已有72家企业完成赴港IPO备案,赴港上市融资渠道畅通,有力支持内地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规范发展。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大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

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为2023年3月实施的一项新规。在此之前,境内企业赴港上市需先向证监会提交相关上市材料,获受理通知书(即“小路条”)后方可向港交所递表,获得证监会核准上市的批复(即“大路条”)后方可安排聆讯。新规发布以后,流程有所简化,企业递表前不再需要“小路条”,仅需在递表后3个工作日内向证监会备案,聆讯的前置要求则由“大路条”改为“备案通知书”。

2024年11月,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参加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时表示,将进一步提升境外上市的备案效率。今年5月7日,吴清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再度表示将进一步提高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支持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

与此同时,香港地区监管部门亦宣布提速审批。2024年10月18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港交所作出联合声明,宣布将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符合一定资格的A股公司将按快速审批时间表进行审批。

2025年2月11日,宁德时代递表港交所,3月25日即获上市备案通知书,总耗时仅42天。

此外,近年来,为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也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市值门槛,优化IPO定价流程以及调整公开认购机制等。

后市

紧抓科技、消费、 红利机遇

港股二级市场的活跃表现也成为吸引企业赴港上市的重要动力,但近期其上涨势头有所放缓,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等市场主要股指6月以来呈现区间震荡态势。

对于港股二级市场近期出现的波动,东方财富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认为,香港金管局回收流动性带来流动性边际紧缩预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过当前美元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平稳且美国处于降息周期内,香港金管局对港元流动性收紧带来的下行风险整体可控,香港低利率环境或将继续维持;此外,当前港股卖空交易占比已降至历史相对低位,港股下行压力也较小。

陈果认为,中期来看,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港股依然是价值洼地。配置上建议在继续以低波红利资产作为底仓的同时,在低位线索里寻找边际改善机会,关注股权风险溢价(ERP)已修复至高位的恒生科技、互联网、云计算、创新药等板块;高股息板块短期配置性价比下行,但中长期看配置价值仍在,回调或是配置时机。

东吴证券分析师陈梦对港股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港股下行有底,短暂回调后或有增量资金入场。“随着市场进一步回调,增配红利资产和自下而上寻找被低估股票渐渐成为共识,部分此前获利了结资金也在寻找合适时机入场增配。”

在同样看好港股科技板块和高股息标的同时,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还建议投资者关注港股消费板块布局机遇。“在国内促消费政策刺激下,消费行业业绩增速预期改善,当前估值水平相对较低的港股消费板块有望上涨,重点关注医药行业和可选消费行业。”

相关

年初以来累计流入港股超7030亿元

南向资金疯狂“扫货”

截至7月8日收盘,恒生三大指数年初以来的涨幅皆可圈可点,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年初迄今分别涨20.33%、19.41%和19.09%。

哪些资金正在做多港股?

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的积极“投票”,是托举港股持续火热的主力因素。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年初以来南向资金累计流入港股市场已达7031.49亿元(人民币,下同),已完成2024年全年总和7440亿元的94%。其中,沪市港股通、深市港股通分别流入4881.84亿元和2149.65亿元。

分行业来看,根据Wind数据对港股通的行业资金流向统计,南向资金年初至今对港股各板块持仓几乎均有正向增长,体现出对港股整体的战略性配置。其中,银行、商贸零售、医药生物和非银金融是2025年资金最为富集的四大申万一级港股行业。截至7月7日,四行业年内分别获得净买入额2124亿元、1683亿元、1224亿元和633亿元。

受益于资金的流入,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也在不断改善。从年初至7月7日,三大恒生指数的区间日均成交额合计高达4193.96亿元,是2024年同期1841.77亿元的2.28倍。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高盛曾将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预测从750亿美元上调至1100亿美元(约7900亿元人民币)。而国泰海通证券则在月内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年内来看南向资金仍有增配空间,全年净流入有望超1万亿元。

本报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证券时报、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