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7月11日
继长城基金后,ETF赛道再迎新入局者。
日前,业内人士介绍,兴证全球基金等数家大型公募正在准备布局ETF。相关公募不仅作出决策,还就布局产品赛道展开了调研。
这些公募都是业内知名大机构,但为何在此前的ETF浪潮中没有行动,如今才后知后觉?事实上,这与各家公司战略定位有关,此前坚守主动权益,如今才意识到ETF“入场券”的重要性。
不过,ETF虽是“头部游戏”,大公募之间同样存在较大差异。ETF的长足发展,要直面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形成稳定持续的利润来源,二是如何找到差异化突围抓手。
数家头部公募“试水”
“近期试水ETF的公募,主要是几家大型基金公司。”7月4日,一位沪上公募内部人士表示,这几家公募有些是之前就有ETF系统设备,时隔多年后再度发行;有些是准备上新系统,从零开始布局ETF。
发出明确布局信号的是兴证全球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公募官网日前披露的ETF业务系统采购项目信息,其采购的系统名为ETF业务系统采购项目-赢时胜估值和PCF等。之前,兴证全球基金发行过普通指数基金,但没发过ETF。
另外是一家银行系公募和一家以主动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深圳一位公募市场人士称,这两家公募目前正在布局ETF。其中,银行系公募很早之前发过ETF,但近年来暂停了,接下来会重新做起来。以主动权益见长的那家公募,近两年发行过不少指数基金,近期也要开始布局ETF。
除上述信号外,个别公募已在ETF发行上释放出了进一步动态。业内人士介绍,一家准备布局ETF的基金公司,首只产品拟定为沪港深科技相关ETF,目前已在进行渠道等方面的沟通工作。另有基金公司已在管理层层面做出ETF布局决策,相关部门就布局的赛道方向,展开了调研工作。
为何现在才加入?
ETF是基金业发展大势所趋,上述提及的公募都是业内知名公司。市场热议点在于,为何他们现在才加入?
就统计情况看,从2023年至2025年5月,ETF领域并没出现过新的发行人,直到今年6月长城基金加入,以及本次兴证全球基金等大型公募跟进。而晨星数据显示,2015—2024年这十年里,被动ETF在被动权益类基金中的占比,从38%一路攀升至90%。
“多数头部公募在本轮ETF浪潮前就已入局,这是趋势也是普遍规律。国内ETF始于2004年,在2020年前后就已是较成熟的产品,理应是所有全产品线公募业务的一部分。兴证全球等若干大型公募迟迟未进,可能是出于某些自身因素考量。”一家中小公募高管人士称。
沪上一家中型公募的北京分公司高管表示,迟迟未布局ETF的几家公募,与他们一直以来对主动权益的坚守有关。
“实际上,主动权益和ETF是并行不悖的,但不少人一直用对立视角去看待。”华南一家公募中层人士表示,主动权益和ETF都可以是权益基金的重要部分,ETF不是对指数的简单跟踪复制,更多功夫是在指数挑选、策略识别、误差跟踪等方面,考验的是收益与风险识别能力。这种能力的习得和培养,和主动权益投资历练密不可分。
“头部游戏”也有弱者
ETF一直都被称为“头部游戏”,头部公募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实际上,头部公募内部同样存在较大差别。一方面,前述公募高管表示,大型公募一直都是指数基金业务的主要力量。特别是ETF,在发展早期需要相当投入成本,既有设备系统固定投入,还有产品发行、渠道沟通、持续营销等变动成本。
“在相当长时间里,基金公司需要从固收等其他成熟业务中腾出资源来反哺培育,周期可能还不短。就此角度看,ETF要做大做强,具有优势的依然是大型公募,正因如此,大型公募一直在热门或创新ETF产品中表现出了明显优势。”该公募高管称。
另一方面,一位长期跟踪研究基金产品的基金人士表示,头部公募间的ETF发展也存在显著分化。各家公募资源禀赋不同,个别银行系公募无论是公司本身还是股东,在ETF经验上可能会稍有不足,难以找到发力点。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全市场53家基金管理人非货ETF规模为4.15万亿元,但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也仅有10家,且10家公募的累计规模达到3.33万亿元,占比超过80%。十名之外,非货ETF规模不足1000亿元,甚至不足500亿元。
纵深
需直面两大根本问题
上述头部公募混战现状,业内人士大多认为是ETF发展的初期状况。但随着发展持续深入,基金公司要想从ETF中脱颖而出,依然要直面两大根本问题:一是ETF如何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利润来源,二是如何找到差异化突围抓手。
一位了解ETF运营情况的市场人士算过一笔账:基金公司的ETF业务要想盈利,规模需做到1000亿元以上;单品类ETF盈利,规模需到十亿元级别。另一方面,一只普通ETF的做市费大约要数十万元。在多家公司同时竞争情况下,一只热门ETF要做到10多亿体量,做市费基本要1000万元。加上投放导流,像中证A500ETF这样的热门产品,投入成本基本要过亿元。他举例说道,某家公募ETF业务一年的收入大约有6亿元,此前盈利能有1个多亿,但如今只能有数千万水平。
“即便是头部公募,依然难以形成规模壁垒,主题ETF规模过小、管理费不高,加上营销投入和做市费等支出,ETF难以形成稳定盈利来源。和短期盈利相比,基金公司先拿到‘入场券’更为重要。只要在场,未来就可能有机会。”华南公募一人士称。晨星(中国)研究中心认为,降低基金费率成为基金公司打开市场的手段之一。美国ETF2024年净运营费率为0.12%,中国ETF为0.42%,其中两国的股票型ETF净运营费率分别是0.11%、0.43%。
截至目前,业内对ETF差异化发展的谈论已并不少。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表示,截至目前,我国指数投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未来的产品创新会具备巨大的空间。
根据摩根资产管理预测,到2030年全球主动ETF规模将从2024年底的约1万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6万亿美元,主动ETF增速有望显著超越被动ETF增速。摩根资产管理全球ETF业务主管TravisSpence表示,主动ETF在固收领域大有作为,比如中国债券在2024年底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但ETF渗透率不足1%,主动管理策略可填补信用债、利率债的配置空白。此外中国还可将主动管理策略(如行业轮动、ESG主题)融入ETF框架,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相关
ETF品种多点开花
2025年上半年,境内ETF总规模首度突破4万亿元大关,由年初的3.73万亿元增至年中的4.31万亿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就新品端而言,今年上半年最吸睛的无疑是首批基准做市信用债ETF。
如,1月发行的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旗下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年中规模均超过200亿元;海富通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以及广发基金、博时基金、大成基金、天弘基金旗下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年中规模均超过100亿元。
在债券型ETF新品大举扩容的同时,存量产品代表海富通中证短融ETF上半年新增规模近200亿元,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国泰上证10年期国债ETF、平安中债—中高等级公司债利差因子ETF、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等存量产品的新增规模均在百亿元左右。
今年上半年部分ETF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上述各赛道爆款单品的贡献。
本报综合证券时报、中证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