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3个月流失600万张
版次:004 2025年07月25日
一场席卷信用卡行业的权益缩水浪潮正在悄然蔓延。曾经被视为“薅羊毛”利器的信用卡,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权益收缩。
7月17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宣布自9月1日起,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将面临调整,服务商从国际知名的Priority Pass更换为本土企业无限次全球贵宾厅,且无限次使用权仅限主卡持有人。
这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工商银行等十余家银行相继调整积分规则、削减高端权益、提高兑换门槛,甚至部分银行直接砍掉了部分增值服务。
信用卡权益调整风暴席卷
曾经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机场贵宾厅、三甲医院VIP通道、五星酒店折扣等银行卡福利,正不断缩水。
经梳理,2025年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相继对信用卡或储蓄卡权益进行调整,涉及积分价值与兑换规则调整、出行权益取消与限制、医疗与生活权益调整等多个维度。
其中,积分贬值已是行业常态,多家银行通过“比例调整”“积分合并”等方式,变相提高用户兑换门槛,用户的“数字资产”悄悄蒸发。
工商银行信用卡持有人王雯(化名)透露,原本27个星点值可兑换的京东会员年卡,按换算只需要5.4万工银i豆,调整后需要7.49万i豆,相当于贬值超38%。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中国银行100元京东e卡兑换积分上涨7%,天猫超市卡、部分航司里程兑换等也同步调价;农业银行航司里程兑换量近乎腰斩,1万积分仅能兑换500里程,较此前缩水近半。
更令用户措手不及的是高端信用卡的“权益缩水”。如建设银行年初取消6款高端信用卡机场贵宾厅服务;宁波银行汇通白金信用卡将无限次礼宾车砍至全年4次。
部分调整“直指”服务场景的切割。光大银行自9月1日起将限制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仅限主卡持卡人使用;华夏银行从年初起则直接将机场贵宾室、汽车代驾等7项增值服务锁定为主卡专属,彻底堵死附属卡“蹭权益”的可能。
医疗健康权益的退潮更让持卡人直呼扎心。如银联高端卡自7月1日起将协助就医等权益升级为钻石卡专属(原白金卡用户也可享受);建设银行则直接砍掉部分高端卡的全球医疗救援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波信用卡权益缩水潮已蔓延至普通借记卡。比如,中原银行自4月18日起对到期借记卡限制线下交易功能,迫使用户转向线上操作。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信用卡权益缩水可能与此前权益带来的用户促活效果不佳有关,也可能与高端卡附带的权益成本较高有关,经过信用卡机构基于收支的相关考虑,采取了“缩水”策略。
银行也承受不了成本压力
曾几何时,信用卡业务被视为银行的“利润奶牛”,在二十多年的高速扩张期,各家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推出权益丰厚的“神卡”。然而,当行业告别野蛮生长阶段,面对不良率攀升和息差持续收窄的双重压力,银行不得不按下权益“缩水键”。
信用卡市场的萎缩已成不争事实。央行数据显示,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在2021年末达到8亿张的峰值后便持续下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降至7.21亿张,较峰值减少近8000万张,仅今年一季度就少了600万张。
在数量减少的同时,“休眠卡”现象日益突出。国有六大行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除农业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信用卡消费额均出现下滑,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降幅甚至超过12%。这意味着,过去依靠高权益吸引用户办卡的粗放模式或已难以为继。
不仅如此,贷后风险敞口的扩大更让银行如履薄冰。银登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合计成交规模为370.4亿元(按未偿本息统计口径),同比激增761%,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14%。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以来,就有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交通银行、恒丰银行、中原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挂牌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
面对“为何信用卡权益大幅缩水”的质疑,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坦言:“现在刷卡手续费下降,高端权益每年烧掉(银行)上亿资金,再加上职业‘羊毛党’疯狂套利,银行实在扛不住了。”
盈利压力的加剧或也加速了银行卡权益的减少。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较2024年末下降9个基点,来到历史低位。
“当前,信用卡业务逐步迈入‘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信用卡机构需持续深耕产品创新、升级运营手段,以‘信用卡+手机应用场景+权益’为锚,构建信用卡一体化服务体系,在消费场景前置环节提前发现消费需求,并嵌入适配的用卡服务。此外,在优化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机构也可针对这一群体的开卡、用卡痛点寻求差异化创新,探索业务突围的新路径。”苏筱芮表示。
本报综合时代在线、金融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