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2025年07月25日
7月16日晚间,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元发起设立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以下简称“中邮投资”)。这一动作意味着国有六大行悉数布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领域,加上年内获批的兴业、招商、中信三家股份制银行旗下AIC,我国银行系AIC总量将扩容至9家。
国有大行全面布局
根据公告,中邮投资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100亿元,将作为邮储银行全资一级子公司管理,具体业务范围以有关监管机构批复为准。
待中邮投资正式设立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大行将均拥有各自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届时,银行系AIC的数量将扩容至9家。
邮储银行公告中提到,此次投资经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无需提交该行股东大会审议,但尚需取得有关监管机构的批准。该行特别强调,此次投资资金来源为该行自有资金,不会对其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深化投贷联动试点合作工作推进会,邮储银行等5家银行加入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邮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487.75亿元,同比增长1.83%;净利润867.16亿元,同比增长0.34%。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17.08万亿元,负债总额达16.0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0%,拨备覆盖率286.15%,资产质量保持平稳可控。2025年一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93.63亿元,净利润253.62亿元。
在科技金融领域,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邮储银行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已接近10万户,融资余额突破6000亿元。
股权投资试点扩围
AIC是指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主要从事银行债权转股权及配套支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AIC的诞生可追溯至2016年启动的市场化债转股改革。当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允许银行申请设立符合规定的新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2017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率先获批,各自设立全资AIC子公司。
此后长达八年时间,AIC牌照发放处于停滞状态,邮储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均未能获得入场资格。
这一局面在2025年迎来转折。3月5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同时也支持保险资金依法合规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通过附属机构发行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发行的债券或者参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拓宽股权投资试点资金来源。
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明确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近日即将陆续批复,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
针对AIC股权投资试点进展,金融监管总局透露,目前已经设立了74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
政策东风之下,AIC牌照扩容加速推进。同日,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兴业银行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银投资”),注册资本100亿元。这一举措标志着自2017年以来AIC牌照迎来首次扩容,兴银投资也成为股份制银行中首家获批的AIC公司。
紧随其后,5月8日,中信银行与招商银行接连发布公告,分别拟出资100亿元、150亿元申设AIC。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招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于5月30日、7月3日获批筹建。
邮储银行此次投资设立AIC,使其成为今年以来第四家布局该领域的银行。
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8个城市,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同步放宽,为AIC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开辟新路径。
2025年3月,政策进一步升级,将AIC股权投资范围扩大至18个试点城市所在省份,在原有5家大型商业银行AIC的基础上,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并支持保险资金参与AIC股权投资试点。
AIC八年净利翻15倍
随着最后一家国有大行的正式入场,AIC阵营不断扩容,其功能定位也逐渐升级。
2017年,原中国银监会在对五大行AIC开业的批复中,明确了其初期业务范围:突出开展债转股及配套支持业务;依法依规面向合格社会投资者募集资金用于实施债转股;发行金融债券,专项用于债转股;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2020年起,政策开始破冰。当年2月,上海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按照商业自愿原则在上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符合条件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上海设立专业投资子公司,参与开展与临港新片区建设以及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相关的企业重组、股权投资、直接投资等业务。
2021年11月,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业务范围内,在上海依法依规试点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科技企业股权投资业务,并在股权投资业务中建立符合早中期科创企业投资特点的容错和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出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
从债转股到股权投资,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银行,AIC正以市场化、专业化的姿态,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数据显示,自2017年成立以来,五家银行系AIC合计净利润已由2018年末的11.47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183.54亿元,增长超15倍。
其中,工银投资2024年以47.97亿元的净利润居首,农银投资、中银资产、建信投资净利润均在35亿-40亿元区间,交银投资净利润不足30亿元。
增速方面,中银资产、工银资产、农银资产分别以35.74%、7.24%、3.98%的利润增速,大幅领先于各自母行的增长水平。
资产规模上,工银投资、建信投资、农银投资、中银资产、交银投资2024年末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838.62亿元、1286.51亿元、1250.44亿元、935.93亿元、715.34亿元。
为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有大行积极把握AIC股权投资扩大试点机遇,进一步扩展股权投资业务,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截至2024年末,多家银行均实现18个试点城市合作意向全覆盖。
纵深
AIC赋能 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
长期以来,科创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的固有属性,使其难以通过传统信贷模式获得充足融资,这一融资痛点正随着AIC的加速扩容而得到有效缓解。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分析指出,通过金融AIC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模式,能更好增进创投风投与银行间的信任与信心,进一步打通投贷联动业务的风险分担不匹配、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堵点难点,促进更多信贷资金的流入。同时,金融AIC股权投资的定位本身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这将对服务科创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形成有益补充。
在政策激励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银行系AIC的服务能力持续凸显。最新数据显示,国有五大行AIC已在科创投资领域形成规模效应:今年4月披露的数据显示,工银投资市场化债转股及股权投资累计落地近4000亿元,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2000亿元,试点城市基金签约规模超1500亿元;农业银行一季报披露,已在杭州、广州等城市设立7只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2024年末,中银投资已与18个试点城市达成基金合作意向,完成北京、苏州等8只基金设立,储备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优质科创项目超100个;今年4月,建信投资披露,已在北京、天津、苏州、杭州、合肥等地完成7只基金设立备案;交银投资表内外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开发了针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新苗计划”,通过利用母行与业内机构等各方资源汇聚,进行优质股权项目储备。
通过AIC的赋能不仅为科创企业送来发展“及时雨”,更推动商业银行加速从传统信贷中介向综合资本服务商转型,在优化金融供给结构的同时,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持久动能。
就行业发展深层逻辑看,AIC扩张正在重塑金融生态。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长期看,银行AIC扩张有助于弥补科创企业早期融资短板,通过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金融风险结构,并为银行开辟非息收入新增长点,推动从信贷中介向资本中介转型。
刘晓曙进一步强调,AIC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对支持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在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补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效应。这种多维度价值的叠加,使得AIC成为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银行自身转型的关键连接点。
本报综合国际金融报、北京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