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倍基”扎堆医药赛道

首尾业绩差距逾120%,选错方向少赚一倍

版次:011    2025年08月01日

在年内大盘整体上涨的背景下,部分权益类基金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公开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共有23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的年内收益率实现翻倍,其中有七成为医药相关基金。若拉长时间至近一年来看,则有多达134只“翻倍基”,其中,医药相关基金占比超四成,收益率最高超160%。展望后市,业内人士仍看好创新药等细分方向,但也有观点提醒需注意短期回调可能带来的风险。

23只基金年内收益翻倍

7月30日,A股三大股指走势分化,交易行情数据显示,截至下午收盘,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报收3615.72点、11203.03点、2367.68点,分别涨0.17%、-0.77%、-1.62%。但从年内涨幅来看,A股三大股指均上涨,分别涨7.88%、7.57%、10.56%。

在大盘走势向上的背景下,部分权益类基金的年内表现也颇为亮眼。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年内已有23只“翻倍基”。其中,前十大重仓股中均含医药板块个股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C以高达139.12%的年内收益率暂时领先其余产品。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A、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A则紧随其后,年内收益率分别为138.9%、129.35%。

包括上述产品在内,年内23只“翻倍基”中,共有17只为创新药、医药相关产品,占比超七成,同时包揽年内“翻倍基”前15名。还有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C、中银港股通医药混合发起A/C、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A/C、华安医药生物股票发起式A/C、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QDII)、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QDII)、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50ETF、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的年内收益率翻倍。

若拉长时间至近一年来看,“翻倍基”则多达134只,北交所主题基金的收益率遥遥领先。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中信建投北交所两年定开混合A以近一年高达207.48%的收益率排名首位,该基金的C类份额紧随其后,收益率也达206.22%。

另外,从近一年的“翻倍基”来看,也有超60只产品名称中含有医药、创新药、健康、生物科技等字眼,占比超四成。其中,前述提及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QDII)A以近一年163.05%的收益率暂时领先相关产品。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式A则以140.98%的近一年收益率领先其他主动型医药基金。另外,知名基金经理葛兰在管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A/C近一年收益率也接近翻倍,分别达98.37%、96.62%。

医药基金业绩分化

年内最强赛道——医药板块已出现显著分歧:创新药一骑绝尘,医疗、中医等相关板块则表现平平。医药主题基金的年内业绩也随之出现明显分化。

以中证指数为例,截至7月29日,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为111.08%,领跑所有中证主题指数表现;与创新药相关的中证指数亦位居前列,中证港股生物科技主题指数年内涨幅为102.74%,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为96.94%。与此同时,中证医疗指数年内涨幅为14.74%,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年内涨幅为6.8%,中证中药指数年内涨幅仅为0.74%。

记者注意到,在此轮创新药大涨行情中,由于更多创新药公司集中于港股,因此跟踪港股创新药指数的基金或主投港股创新药的基金表现相对更好,主投A股创新药的基金稍显逊色,重仓医疗器械、医疗保健、中药等非创新药赛道的医药主题基金则明显落后。

整体来看,医药主题基金年内业绩已明显分化,投资者一旦选错细分赛道,便会有天差地别的投资体验。

根据Wind统计,除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外,名称中含“医”的可统计基金共有393只(份额分开计算),截至7月28日,最高者年内净值涨幅超120%,最低者为-3.08%,首尾差距已逾120%。其中,128只基金年内净值涨幅超过50%,但也有139只基金涨幅不足20%。

仅从名称来看,“医药”基金业绩普遍好于“医疗”基金,年内净值涨幅靠后的基金多为“医疗器械”“医疗保健”等基金,其中包含多只跟踪医疗器械或医疗保健相关指数的基金。

“3月以来,出于地缘政治担忧,我们减持了前期重仓的CXO板块,过早切换为偏防御持仓,以红利、内需为主。”泰康基金经理傅洪哲在二季报中解释了业绩不佳的原因,其不仅在3月减持了CXO板块,还在4月错过了“新药+新消费”领域带来的大幅反弹。

可见,业绩表现相对没有那么突出的医药主题基金,要么减仓了创新药等最强上涨赛道,要么更偏向于医疗器械等其他医药赛道。

业内仍看好创新药领域

从主动型医药主题基金的最新重仓情况来看,部分涨幅较高的产品重仓股大致相同。例如,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前述提及的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的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热景生物、一品红、石药集团、泽璟制药、益方生物、诺诚健华、科伦博泰生物-B、康弘药业。

同期,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式、中欧医疗创新股票的前十大重仓股中也均持有三生制药、科伦博泰生物-B。交易行情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收盘,三生制药、科伦博泰生物-B在年内分别累计上涨428.9%、138%。

对于当前医药板块的投资机遇,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上半年创新药板块带动相关医药基金上涨或是中长期趋势,下半年可以继续关注相关板块。但由于此番上涨较猛,也可能出现短期回调,因此在投资过程中需要注意风险。但从长期来看,可以继续关注创新药方向”。

展望三季度,葛兰在季报中提到,创新药领域,看好全球合作深化与重要临床数据披露预期。另外,消费医疗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有望延续,医美、眼科等可选消费领域受益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终端需求预计随经济复苏增长。家用医疗设备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需求将稳步增长。医疗设备板块复苏趋势有望延续,虽然招标数据回升传导至企业财务报表仍需时间,但医疗设备国产替代及行业长期复苏前景值得关注。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的基金经理梁福睿也在季报中提到,在国家医保局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医保和商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的背景下,展望三季度创新药将会在管线海外授权及国内销售放量两个方向展开,管线海外授权的产业趋势有望延续,中国创新药在诸多靶点研发进度和疗效上超过海外药企,海外药企在补充管线布局角度上有客观需求,而国内销售预期空间是否可以提升将根据季报以及医保和商保谈判结果来判断。

纵深

年内最强基金QDII 为啥集体“闭门谢客”

近期港股市场热度高涨,年内业绩暂居第一的基金却已“闭门谢客”。根据汇添富基金公告,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QDII)已于7月28日起暂停申购,原因是保护持有人利益等。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C年内净值涨幅高达139.12%。

因相同原因暂停或限制申购的还有多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覆盖了欧美、日本等市场。业内人士分析称,QDII基金暂停申购可能是投资者购买太热情,导致外汇额度紧张。

今年以来,由于港股市场的火爆,相关港股基金净值大涨,尤其是重仓港股创新药、新消费等领域的基金。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QDII)的大涨也正是如此,二季报显示,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QDII)重仓股多为港股创新药。基金经理张韡表示,坚守投资主线,沿着创新药、进口替代率低的设备耗材龙头方向布局。其认为,医药行业未来2至3年会持续展现出较好的抗周期性和科技属性。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QDII基金共319只,规模合计6837.73亿元,份额合计5737.51亿份。相比去年底,虽然QDII基金份额有所下滑,但总规模却实现大幅增长。截至去年底,QDII基金共309只,规模合计6113.18亿元,份额合计5791.08亿份。

从近期公募ETF资金净流入的情况可看出,资金对跨境ETF较为关注,尤其是港股通相关ETF。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港股通互联网ETF年内净流入额达到288.5亿元,而股票型ETF中最高一只净流入额为287.79亿元,是华夏沪深300ETF。港股通科技30ETF、港股通非银ETF年内净流入额均超过百亿元,还有多只港股通创新药、恒生科技、恒生红利ETF等跨境ETF年内净流入超10亿元。

从上述数据来看,互联网和非银资产都是今年资金关注的重点。某公募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今年市场呈现出典型的杠铃策略特征,一端配置红利股,另一端配置成长股。当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时,可配置红利资产;当风险偏好提升时,则可关注科技类成长股。

对于今年港股的优异表现,国泰基金指出,这与今年的流动性状况有较强的联系。“今年港股流动性充裕,主要由于国内低利率环境+高回报资产稀缺,国内资金大量流入相对低估的港股板块,造成了‘南下资金’主导港股走势的现象”。

因此,国泰基金认为,港股流动性宽松的格局或将持续,港股仍然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不过,需要防范短期的边际扰动。

本报综合北京商报、国际金融报、时代财经、券商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