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46只中有43只收益率为正

权益类产品有钱途

版次:012    2025年08月08日

今年以来,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亮眼。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存续的46只公募权益类产品中,43只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为正,其中17只收益率超10%;这17只产品里,1只收益率突破20%,更有1只收益率攀升至30%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本轮权益类银行理财业绩的爆发,既与资本市场的强势表现密切相关,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及管理人采取的恰当投资策略。展望未来,权益类理财产品有望迎来更大发展空间,银行理财在权益投资领域将呈现“渐进式扩容”趋势。

市场表现

权益类收益表现突出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市场上由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存续公募权益类理财产品共46只,其中43只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为正,占比高达九成;43只盈利产品中,17只收益率突破10%,占比39.53%。

就管理机构看,17只高收益产品呈现集中化特征:华夏理财管理数量居首,达5只;光大理财紧随其后,有4只;宁银理财与招银理财各有3只产品入围;信银理财有2只产品上榜。其中,华夏理财旗下“天工日开6号”表现尤为突出,以30.51%的年内收益率位居榜首。

华夏理财“天工日开6号”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产品风险评级为R5,二季度末份额总数达423.93万份,较一季度末环比大增224.78万份,增幅高达112.86%。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近期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叠加宏观政策提振市场信心,推动权益资产估值修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随着基本面触底回升的迹象逐步明确,今年我国权益市场表现亮眼。前7个月,上证指数上涨4.89%。这对权益类理财的表现形成较强支撑。当前债券利率已处于低位,投资债券的产品收益或持续下行,预计未来股票相对收益有望持续优于债券,权益类理财的认可度也有望提升。

未来趋势

权益投资或渐进扩容

尽管今年以来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突出,但其产品数量并未显著增长。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就类型结构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以29.81万亿元的规模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分别为0.77万亿元、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权益类产品占比仍处低位。

对于权益类产品数量未显著扩张的原因,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一是投研能力升级跟不上市场变化,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创新步伐相对滞后;二是尽管市场行情提供了窗口,但理财子公司产品升级还需考虑现有客群的风险偏好及拓展新客户的难度。

尽管当前权益类产品数量有限,但业内对其未来发展普遍持乐观预期。薛洪言认为,随着政策持续推动与市场环境不断改善,权益类理财产品有望迎来更大发展空间,未来将呈现“渐进式扩容”趋势。具体看,政策层面引导理财资金加大权益配置的红利正逐步释放;产品端“固收+”策略将成为重要过渡形态,含权理财规模有望持续扩容;机构层面,理财子公司将通过加强与公募基金合作弥补权益投研短板,布局指数化及主题类权益产品,同时借助科技赋能优化资产配置与客户陪伴服务,推动渠道创新以降低权益产品入市门槛。

明明也表示,在国内低利率市场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宏观背景的双重作用下,国内投资者对债券类资产的偏好将随其收益中枢下降而减弱,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将成为未来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在此趋势下,银行理财有望进一步加大权益投资投入,强化权益投研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权益理财产品供给。

投资提醒

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薛洪言建议,普通投资者选择高收益权益类产品时,需首先准确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优先选择风险等级匹配的产品,避免将短期资金投入高波动资产。可采用“三笔钱”框架优化配置:短期资金(1年内)宜配置流动性产品,中期资金(1至3年)可配置混合型产品,长期资金(3年以上)可重点配置权益资产。同时,应综合评估收益指标,关注最大回撤和风险调整后收益,审视资产配置透明度,优先选择定期披露持仓及投研能力较强的机构产品。此外,需建立“季度检视+年度再平衡”机制,设置“安全垫”机制控制止盈止损,避免因短期净值波动做出情绪化决策。投资时还需警惕三大关键风险:市场波动传导风险、规模与流动性风险以及“高息陷阱”,仔细甄别收益的真实来源。

相关新闻

部分产品净值回撤 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当前,债券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调整,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撤,那么,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相关人士建议,投资者应保持冷静,耐心持有,静待产品净值修复。具体看,影响债券利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资金的价格,资金面保持稳中偏松,对债市利率具有锚定效应。

目前,债券类资产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两部分:资本利得与票息收益。债券资产的票息收益每日累积,并持续计入产品净值,这为产品净值的修复提供了支撑。

“债券的票息特性决定了债市是天然的多头市场。”上述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就长期表现看,我国债券市场总体呈现“牛长熊短”的格局,在过去的多轮调整中,债券市场均能快速完成修复。理财是与时间为友的过程,长期持有可以减少非理性决策的成本,并享受债市修复后的收益机会。

同时,受债券市场调整影响,部分纯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短期回调。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认为,含权“固收+”理财产品的配置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对投资者而言,可适当配置此类产品,应充分认识到高收益伴随着高波动,需在充分认知风险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

重庆商报综合证券日报、中国证券报等

卖不动了!

金饰消费上半年同比下滑28%

4月下旬以来,黄金陷入横盘震荡,但并不妨碍其仍是今年以来表现最亮眼的资产之一,年内上涨超24%。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金价持续攀升抑制了消费者对金饰的购买力,上半年中国金饰消费量同比骤降28%。面对黄金珠宝消费疲软,周大福、老凤祥等黄金珠宝品牌正加速转型,通过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和发力高附加值产品寻求突围。

上半年同比下降28%

截至目前,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价已经上涨超24%。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日前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中国黄金市场回顾与趋势分析》报告,上半年零售黄金投资与消费需求量总需求达518吨,同比增长5%。按金额计算,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达3718亿元。

不过,就类型看,金价高企,投资和消费是一头热一头冷。上半年黄金零售投资需求升至239吨,同比增长26%,其中金条与金币销售更是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最强二季度表现。但上半年金饰消费需求总量已降至194吨,同比下降28%。

周大福日前发布的2025年4月到6月三个月未经审核的主要经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零售值同比下滑3.3%。零售店数量方面,截至6月末,周大福珠宝店在中国内地共有5963间,相比3月末减少了311间。周六福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位于中国的加盟店为4034家,相比2023年末减少了254家。老凤祥2024年加盟店净减少166家,直营店仅增10家。

金饰行业的整合将继续

金饰消费疲软,黄金珠宝品牌开始积极自救,闭店便是选择之一。

在7月31日的媒体沟通会上,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研究部负责人贾舒畅提到,金饰消费持续疲软导致金饰零售商销售网点规模进一步缩减,上游实物黄金需求进而承压。某种程度上来说,金饰门店数量的减少也限制了消费者的金饰购买渠道,进一步加剧了零售端金饰消费的低迷态势。同时,尽管此趋势会在短期内带来挑战,但淘汰业绩不佳的门店最终将利好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不过,老铺黄金仍保持了较高的业绩增速。7月27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收入约为120亿元至125亿元,同比增长约241%至255%;净利润约为22.3亿元至22.8亿元,同比增长约279%至288%。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金饰消费趋势的分化。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为应对金价上涨所带来的克重购买力下降的问题,市场参与者持续推广克重更轻的各类产品。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独特而新颖的设计与更易承担的价格,以精湛工艺、奢享体验及高昂工费为特点的高端大克重金饰需求依然坚挺。老铺黄金的竞争力就主要体现在后者。

相关新闻

央行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

中国人民银行8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中国黄金储备为7396万盎司,较6月末的7390万盎司增加6万盎司。

在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后,中国央行从去年5月后一直未出手增持黄金,去年11月开始重新出手增持,并延续至7月。

同日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结束连增。

国家外汇管理局8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922.35亿美元,较6月末下降252亿美元,降幅为0.76%。

重庆商报综合证券时报、券商中国、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