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妈妈”关明生的从商逻辑:

创业须清楚三个问题 否则你有可能会饿死

版次:005    2025年08月15日

关明生先生给员工授课

“所有商业问题最终都能归结为三个问题——你为谁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是你?”见到关明生是在杭州蚂蚁集团总部,他已经76岁了,但看不到一丝“老者”的疲态。

关明生在阿里时,阿里尚无“合伙人”的说法,但他曾是马云口中“帮助阿里度过第一个寒冬的贵人”。

关明生曾在通用电气工作了17年,2001年初正式加入阿里,出任总裁兼COO。彼时互联网正在经历泡沫破裂,阿里巴巴也正在生死线上挣扎,阿里为关明生开出的年薪,甚至不及他过去的十分之一。

关明生上任前,阿里账上有1000万美元,但每个月至少要烧掉200万美元,这意味着阿里仅有5个月活路。关明生成了一把锋利的刀,上任后一个月之内,将360多位员工裁减到150位,为阿里抢出18个月的时间窗口。

“我必须这么做。如果被感性驱动或者犹豫,阿里就饿死了。”关明生坦言。后来,阿里员工把马云称作“阿里爸爸”,关明生则是“阿里妈妈”——“爸爸”是为了阿里明天会更好,“妈妈”则是让阿里有饭吃。

马云点燃了我创业的激情

问:你是什么时候加入阿里的?

关明生:2000年10月,我正式去阿里巴巴面试。在北京长富宫饭店,我见到了当时的三个“O”——CEO马云、CFO蔡崇信、CTO吴炯。

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阿里巴巴。猎头第一次打电话问我对这个公司有没有兴趣,听到如此奇怪的公司名字,我下意识反问:“这是一家餐厅吗?”对方说:“不,这是一个新经济创业公司。”

当时我52岁了,在GE(通用电气)任中国区医疗设备系统负责人,自认是一个“老经济时代”的人,对新经济一窍不通,阿里巴巴为什么找我?猎头告诉我,马云懂新经济,但他需要一个有足够经验的“老经济人”,帮他把阿里变成一个伟大的公司。

问:你给马云留下了什么初印象?

关明生:见到马云后,我们聊了三个多小时,听他谈论如何用互联网去帮助商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比马云大16岁,比蔡崇信大15岁,按理说已经过了容易热血沸腾的年龄,但和他们聊起创业来,我似乎回到了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激动万分、满腔热血。

后来马云跟我说,当时他一直在观察我,看我进了饭店包间先把衣服叠好,又坐得很规矩,就知道“我和他完全不是一种人”,他比较随意,需要一个能互补的人。北京见面后,马云说,你应该来杭州见见我们的团队。这是他的面试方式——能不能加入公司,不是他说了算,而是整个团队说了算。

当年12月份,马云就让蔡崇信在香港跟我聊合同,还带了一位高盛的股东代表。当时公司也没钱,高盛的股东开门见山:“我们付不起你那么多钱,能够给你的钱,连你上一份工作薪资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我们为了把你的前景和公司的前景绑在一起,可以给你这么多期权,你愿意吗?”

我二话不说,拿过聘书就签字了。Joe(蔡崇信)很惊讶,他说,还没开始谈判呢。我回他,你以为我会argue吗?大家都笑了。

2001年1月8日,我正式上任。我和Joe两个人坐经济舱从香港飞到杭州,我在GE已经很多年没坐过经济舱了。我俩打了个的士,去住120块钱的招商宾馆,那个房间四面通风,旁边还有一条臭水沟。我在这个宾馆住了两年,后来彭蕾实在看不下去了,劝我换一个宾馆。我换了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宾馆,每天贵了二三十块钱。

说实话,这和我在香港的工作环境差别很大,但我没有落差,因为我也是学徒出身,一路吃苦过来的。

“我成了阿里巴巴的一把刀”

问:你上任后干了哪些事?

关明生:2001年的阿里巴巴,正站在生死边缘——彼时互联网泡沫破裂,融资艰难,公司成立3年却仍未找到稳定盈利模式。于是我成了空降到阿里的一把刀,一把用来“裁人”的刀。

上任前,马云对我说:“Savio,我们很有钱,账上还有1000万美元。”蔡崇信马上接话:“但我们烧钱率很高,每个月大概要烧掉200万美元。”

我一下蒙了,那账上的钱只够“烧”5个月。“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脱口而出。实际情况可能更糟糕,那些VC的耐心根本不可能等5个月,也许两三个月看不到希望,就任由我们自生自灭了。

问:当时裁人,你为何采取“快准狠”策略?

关明生:马云也意识到必须先停止“烧钱”。阿里当时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节流最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裁员。但,谁来裁?裁谁呢?

创业团队大多是跟着马云、蔡崇信、吴炯一路打拼过来的,对他们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作为外来的、新上任的COO,我愿意出面做这件事。

至于裁谁,马云确定了一个策略,三个“B to C”:Back to China(回到中国)、Back to coast(回到沿海)、Back to center(回到中心)。业务回归中国,精力集中沿海,中心则定在杭州,除此以外都做减法。

我还和马云做了个约定,我说一个月之内,你不要接电话,因为一定会有人来找你求情。一个月之后你就可以接电话了,告诉他们都是Savio做的。

第一个谈话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比利时人,谈完以后,发现他很懂业务。我问彭蕾这个小伙子年薪多少?彭蕾说6位数,并强调是美元。“太贵了!”我说。我和他谈判能否薪水降一半,但把股票期权提高3倍,他说“No”。“那你就要被fire(开除)了。”我说。他“哇”地一声大哭出来,跑出去告诉其他老外千万不要让Savio看见你,否则没有好事情!

一周时间“杀”完了杭州总部,我立刻动身去香港。阿里巴巴当时在香港有很多高薪高职员工,而且办公室在中环半山,寸土寸金。我用了一下午时间把香港员工裁减到只剩下四五个人,公司也马上退租搬到湾仔。

春节后,我和Joe又飞到硅谷,把硅谷的员工全部解约了。一个月之内,全球360多位员工裁减到只剩150位员工,并以杭州为中心。

我必须“快准狠”,但凡犹豫或者被感性驱动,也许阿里巴巴就会先一步饿死了。所以后来公司里的人都说马云是“阿里爸爸”,我是“阿里妈妈”——爸爸是为了明天会更好,妈妈就是让今日有饭吃,日日都有饭吃。

问:为了赚钱,给客户回扣吗?

关明生:裁员为阿里换来18个月的时间窗口,但还不够,如果不能在18个月内达到收支平衡,结果依然是死局。

我和马云、蔡崇信一起讨论:“为了赚钱,要不要给回扣?”马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搞回扣出了问题,谁坐牢?”我和Joe笑到不行,说“当然是你”。马云开玩笑问:“那你们会不会来探我?”我们说这么大的事,CFO和COO也跑不掉,我们可以在牢里开会。

当天我们就确定了一条铁律——坚决不行贿。确定了不做什么,就容易选择做什么,我们在几个月之内把不符合决定或竞争力不足的产品全部取消掉,最后只聚焦“中国供应商”这一个产品,也因此确定了目标客户是出口型中小公司的老板。这让阿里巴巴很快有了正现金流,也因此融到了更多钱。

阿里巴巴的9条价值观

问:阿里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

关明生: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很早就确立了。我于2001年1月8日入职,5天后,马云、蔡崇信、吴炯、彭蕾、金建杭和我在办公室开会,听马云聊价值观。

聊了半天,我问:“我们有写下来吗?”马云停了一下,说没有,这要怎么写?我就说这个简单,目标、使命、价值观。马云很快定了目标和使命。目标是“80、10、1”,80是成为持续发展80年的企业,10是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1是只要是商人就一定会用阿里巴巴。使命则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那价值观怎么总结?大家都犯了难,最后理了七八个小时,把所有能想到的优秀行为全写下来,然后再删减,最后提炼出了9条价值观。这就是后来的“独孤九剑”:激情、创新、教学相长、开放、简易、团队、专注、质量、客户第一。

更关键的一步是把价值观落实成行为。我一直强调,价值观不是道德观念,是游戏规则。只要在这个公司、为了公司发展,你就有必要遵守这个规则。

彭蕾又用了3个月,把这9条价值观每一点细分了5个级别,并且在考核打分里占50%的比重,这个考评办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2004年,为更有效地传承价值观,阿里将“独孤九剑”精炼为“六脉神剑”,包括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激情、诚信、敬业;2019年,马云又把价值观升级成了“新六脉神剑”,更口语化了。

问:公司大了、人多了怎么办?

关明生:150人可能跟1500人差不多,但跟15000人就不一样了,何况阿里现在是十几万人,这时候组织一定会面临很多挑战。

其实所有商业问题,最终都能归结为三个问题——你为谁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是你?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比如,阿里巴巴的初心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大家不是为了赚钱来到阿里,而是为了帮客户解决做生意的难题。如果追求眼前利益,动作就会变形,和最初的价值观相悖。要让新员工理解公司为何而战,让老员工记得当初为何出发。

问:你要员工有激情,你有激情吗?

关明生:价值观不能只要求别人,一定要领先做给他看、比他做得更好,你才有资格要求他去做。

古代帝王打天下,讲究“道、谋、断、人、阵、法”。从创业角度来说,道是企业文化,老板要分享和贯彻梦想;谋和断是企业的经营策略,就是如何“赢”;人、阵、法是培训和发展,排兵布阵,奖惩激励。

从创业者个人修炼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道就是不忘初心;谋和断是懂策略,能决断,了解自己的优势,聚焦如何能“赢”;人、阵、法意味着坦诚的沟通、正直的品格,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强强联手的合作,意味着不断反躬自省,言出必行,行出必践。

重庆商报综合中国企业家、中经网、中国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