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赚钱效应拉满

热钱先行 长钱接力

版次:010    2025年08月22日

沪指创出10年新高,在逐渐显现的赚钱效应下,市场热情被点燃。部分个人投资者跑步入场,外资回流迹象渐显,公募权益类基金发行亦开始提速。与此同时,居民“存款搬家”趋势逐渐显现。机构表示,未来保险和理财资金或成为存款流向权益市场的重要渠道——险企保费高速增长为权益市场输送稳定“长钱”,固定收益资产承压也促使理财资金加速向“固收+”和多资产策略转型。多元化、长期性资金的不断涌入,正为A股行情注入持续的活力与韧性。

多路资金涌入市场

随着沪指站稳3700点,在逐渐显现的赚钱效应下,市场热情被点燃,不少投资者在交流时表示“已满仓”。

各路资金正在向权益市场集结。

上交所官网披露,7月A股新开户数为196.36万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71%,环比增长超19%。其中,个人投资者开户195.4万户,机构投资者开户0.96万户。截至7月末,今年以来累计新开户数达1456.13万户,同比增长36.88%。

“当前市场情绪火热。”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表示,7月“小单”资金净流入环比大增39%,显示出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强烈参与意愿。此外,个人投资者还从固收理财、货币基金等避险资产中撤离。Wind数据显示,7月全市场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环比减少217亿元,进一步印证了资金向股市迁移的趋势。

外资流入呈现回暖迹象。近期,沪深交易所披露2025年二季度北向资金持仓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北向资金共持有2907只个股,持股数量合计1232亿股,持仓市值合计约2.29万亿元。相较2024年末,北向资金持仓市值增加871亿元。

彭博跟踪了212只在海外上市且侧重投资中国市场的ETF。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近1个月整体ETF净流入规模达1.99亿美元,达到去年全年净流入总和的47%。

权益类公募基金的发行节奏也正在加快。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今年以来新成立493只股票型基金,已超过去年全年;发行份额合计为2356.31亿份,接近去年全年,在总基金发行份额中占比35.52%,较去年21.13%的占比大幅提升。

多资产配置加速升温

随着债券市场波动加大,股票市场显著回暖,投资者多资产配置的意识正不断加强。

“今年以来,市场氛围与往年有所不同。”某银行渠道人士表示,“过去几年,客户听说基金产品是含‘权益’的,往往连细节都懒得问,销售几乎寸步难行。现在,客户的态度开始明显转变,逐渐能接受一些含‘权益’产品,甚至有些人会主动来询问想配置一些此类产品。”

据悉,银行理财也在往“固收+”方向倾斜,银行客户经理倾向于推介含有一定权益仓位的产品。“现在开始有不少客户前来银行网点,抱怨理财收益率越来越低,我们也会向其解释,并适当介绍一些股票投资范围在20%以内的‘固收+’理财产品,多数客户都能够接受。”某银行客户经理说。

华西证券研报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其表示,2024年理财产品整体业绩下滑,年化收益率在3.5%以上的产品仅占比28%,而2023年这一比重达40%。2025年这一趋势延续,截至5月末,约44%的产品年化收益率不足2%,19%回撤超20个基点,6%回撤在50个基点以上。

“‘固收+’与多资产策略产品的性价比正在提升。”中信建投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师夏凡捷称,此类产品的平均回报水平明显高于传统存款且超过纯固收理财产品;同时,利用股票、黄金等不同资产来分散配置,实现了以适度风险换取更高收益的平衡,在当前环境下展现出独特吸引力。

不只是普通投资者,机构也在作出调整。“对于券商自营而言,当前面对债券微薄的收益率也难有好的策略。”某券商自营固收投资部策略主管感慨道,今年其所在部门已进行了业务调整,从原来的固收投资转向多资产策略,部分资金可投向权益市场。

在机构和普通投资者配置需求的主导下,“固收+”等多资产策略产品今年以来迎来资金涌入。以公募基金为例,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固收+”基金总规模从一季度末的1.38万亿元增至1.48万亿元。从上半年数据来看,不少基金公司旗下“固收+”产品规模大增,例如景顺长城基金、中欧基金、中银基金分别增长357亿元、242亿元和182亿元。

“存款搬家”输送长钱

据中信建投证券统计,截至6月末,居民部门境内人民币存款规模超过160万亿元。“当前我国居民超额储蓄是潜在的金融市场增量资金池。”据国海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胡国鹏测算,截至6月末,居民已形成了约33.57万亿元的超额储蓄,据中性估计,金融市场可承接约1.84万亿元以上的资金流入,金融资产正在成为承接“搬家”资金的主要去向。

从历史情况看,已出现多次居民“存款搬家”现象,而每一次“存款搬家”背后都有不同的驱动因素。胡国鹏分析称,以2007年为例,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在股市强势上涨的预期下,引发居民开户热潮,存款大量涌入股票市场、基金或券商保证金账户。这也是首次由资本市场驱动的大规模居民存款转移。

随后,2009年、2014年至2015年、2021年和2023年至2024年,均出现新增居民存款下降且占新增总存款比重下降的情况,表明资金有从居民存款向其他资产转移的现象。存款利率下行、股市或资管产品吸引力上升,以及政策调整等均是居民财富再配置的重要因素。

夏凡捷分析称,近期,居民超额存款的形成速度已开始放缓,一方面由于居民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改善,另一方面占据居民金融资产最大部分的房地产市场已难成为“蓄水池”,同时随着广谱利率趋势下行,居民“存款搬家”或刚刚拉开帷幕。

“股票配置偏好均值回归可视为居民‘存款搬家’的本质原因。”夏凡捷说,在权益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资金从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转向保险、基金、股票等收益更高的领域,有利于推动A股估值中枢上移和指数上涨。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一方面,存款搬家将直接扩大股市资金池,提升交易活跃度与股价弹性;另一方面,股市上涨后的赚钱效应也将进一步吸引个人投资者入市,在此过程中“信息杠杆”或将发挥放大器作用,在行情开启时对居民资金入市形成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强化行情持续性。

相关

外资“抄底”A股提速

数据显示,在已披露半年报的公司中,QFII现身于117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从持仓结构来看,QFII的投资布局广泛且深入,覆盖有色金属、非银金融、医药生物、硬件设备等多个核心领域。其中,科技与制造业成为外资配置的重点。

在持股市值方面,生益科技以95.5亿元的持仓市值位居QFII重仓股榜首,显示出外资对其基本面的高度认可。九号公司-WD和东方雨虹分别以11.69亿元和10.17亿元的持仓市值位列其后,另有4只个股的持股市值也均超过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QFII在二季度的调仓换股十分积极。对比一季度数据,QFII对30只个股进行了显著增持,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和硬件设备板块。与此同时,QFII的“扫货”清单上出现了大量新面孔。在117只重仓股中,有56只是QFII在二季度新进持有的,这表明外资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标的,加仓意愿强烈。

从QFII阵营来看,全球顶级投资机构正集体看好A股。阿布达比投资局、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知名主权基金和资管巨头赫然在列。例如,阿布达比投资局在二季度末现身9只个股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市值近29亿元。

QFII的持续加仓与积极布局,不仅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更释放出明确的积极信号。在经历调整后,中国核心资产正迎来外资重新定价与配置的机遇。

外资机构纷纷看多A股

多家海外投资机构纷纷表达了乐观态度,表示看好中国经济长期潜力与资本市场韧性。

联博基金市场策略负责人李长风对记者表示,从估值来看,截至7月底,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仅略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尤其考虑到A股的盈利能力正在改善、货币政策维持宽松,目前估值仍未达过热水准。横向对比来看,沪深300指数在全球主要股指中的涨幅也并不算高。基于此,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来看,当下A股仍然具备投资性价比。

路博迈基金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可能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同时实施更积极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瑞银资产管理中国股票主管施斌也表示,目前是参与中国市场的良机,尤其看好具备市场领导地位的科技公司和创新药企。施斌认为,中国药物研发和制造成本优势明显,吸引跨国公司外包研发及收购在华研发成果。IPO和融资活跃,进一步为市场带来流动性。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首席策略师卢伯乐表示,中国央行的宽松立场叠加“反内卷”行动,将有效托底经济,该行维持中国股市超配评级。

德意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出口与内需双双回暖,服务消费、高端制造等领域正成为新的增长极,“反内卷”政策有望推动行业良性竞争。

重庆商报综合上证报、经济参考报、证券日报、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