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屡创新高 商家利润腰斩

版次:004    2025年09月12日

“言西早”是一家营业近10年的快餐店

今年4月以来,一场由外卖平台主导的“补贴大战”席卷全国。京东、美团、饿了么、淘宝闪购等平台相继推出“百亿补贴”“0元购”等促销活动,订单量屡创新高。表面看,消费者得了实惠,商家多了订单,似乎是双赢之举。然而,记者走访深圳餐饮商户发现,这场看似繁荣的补贴大战背后,是商家利润被大幅压缩、陷入“做也难,不做更难”的困境。

外卖订单近乎亏本

深圳华强北核心商圈素有“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密集的写字楼催生了庞大的外卖需求,这里也成为外卖补贴大战的“主战场”。

位于华强北振华路的一家“峡山美食番薯粥”快餐店主营堂食,原本并未涉足外卖,但在竞争对手纷纷加入补贴活动后,为避免客源流失,店主最终选择跟进。

该店股东刘先生拿出8月29日的一笔订单记录向记者展示:订单金额40.88元,扣除商家需承担的活动款、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及其他费用后,实际到账仅23.93元。刘先生算了一笔账:“这份包含5个配菜的特色卤肉套餐,仅食材成本就近20元,账面盈利3.93元。入账的钱刚够覆盖食材和包装成本,人工、房租、水电气这些固定成本根本没算进去,算上的话,每单外卖都是亏钱的。”

如今,刘先生已不再主动花钱推广,为节约成本,刘先生在潮汕老乡中发展生意,上门发订餐单,并聘请专属外卖员配送,“平台每单要收5元配送费,我们自己的外卖员只要2元,能省一点是一点。”

订单翻倍纯收入腰斩

经营快餐多年的佘先生,主打广式快餐,兼营堂食与外卖,他的经历更能体现外卖补贴大战对传统餐饮商家的冲击。

“以前我有4家分店,主打堂食,生意好的时候每个月能赚2万多元。”佘先生回忆,今年4月外卖补贴大战打响后,他的快餐店经营状况急转直下。为了不被市场淘汰,他在经营2年的美团外卖基础上,又相继加入了京东和饿了么平台。

7月,佘先生店铺外卖订单量大幅增长:美团1888单、京东300多单、饿了么600多单。订单量上来了,人工成本也跟着增加,“一家店以前四五个人就够了,现在忙不过来,增加到了8人。”月底算账时,佘先生傻了眼:店铺的纯收入从原来的2万多元降到了1万多元,直接腰斩。

更让佘先生头疼的是,外卖订单的激增还导致堂食客人流失。为何客人不愿到店消费?佘先生道出了关键:“同样的套餐,堂食卖16元,外卖平台上只要11元,用优惠券之后甚至能降到4元,价格差太大了。”以至于越来越多顾客到店后不直接点餐,而是打开手机App点外卖,然后在店里等着取餐。

如今,佘先生已不再参加平台的推广活动。

监管部门出手“降温”

随着外卖补贴大战愈演愈烈,不仅商家利益受损,平台自身也面临利润大幅下滑的压力。8月27日,美团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美团营收同比增长11.7%,至918亿元,但经营利润仅2.26亿元,同比下滑98%,经调整净利润14.93亿元,同比下滑89%。美团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利润大幅下降是“受本季度开始的非理性竞争影响”。

为规范市场,监管部门也出手“降温”。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美团、京东、饿了么等平台,要求其严格遵守法规,规范促销行为并理性竞争;7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并施行《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旨在规范和引导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收费行为,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记者打开淘宝、美团、京东三家外卖平台APP发现,之前随处可见的“0元购”等夸张补贴广告已不见踪影,但美团的“大额神券”外卖红包、京东的外卖百亿补贴、淘宝闪购的大额外卖红包推送依旧诱人。

避免恶性竞争

需多举措维护市场健康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指出,外卖平台补贴大战的实质是恶性竞争,平台企图通过价格战占领市场,掌握话语权。从短期看,消费者看似是获利方,但长期来看,商家被平台裹挟压价销售,经营难以持续,要么会通过缺斤少两、降低产品质量维持运营,要么直接关店跑路,最终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损害消费者长远利益。同时,这种“内卷”式竞争已对市场造成影响,目前虽已受到管理层监控并被约谈,但仅靠短期监管难以杜绝类似问题。

在维护外卖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彭澎建议,首先要以法治手段反“内卷”,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对相关责任方进行严厉处罚,从法律层面保障商家基本利益;其次,在法治基础上,强化市场经济实体(平台与商家)和消费者的意识塑造,引导各方遵守市场规则、树立理性认知,形成良好市场秩序;此外,还需对流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限制与引导,防止行业过度发展引发过度竞争,推动外卖市场良性运转。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