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4 2025年10月24日
学习机
点读笔、词典笔、听力宝、学习机、学练机……一边是不断细分化的智能硬件品类,一边却是维修难、维修贵,产品迭代快,部分产品仅一两年便沦为“电子砖头”,消费者陷入“扔修换”的选择题。行业专家认为,学习硬件应回归教育本质,构建“硬件耐用+内容持续+服务可信”的长期价值体系。
一年修了三次
最近,魏茜茜发现自己给孩子购买的听力宝出现了花屏的现象。这台机器是2024年9月底入手的,至今只有一年多时间。其间,听力宝的利用率并不高,且既未进水也未摔过。最近拿出来给机器充电,在屏幕完好的情况下,竟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花屏。
这并不是魏茜茜首次购买类似的产品。多年前,她购买过一台牛听听读书牛,想用于提升孩子的英语听力,因为机器较大,所以一直放在家里,利用率并不高,一年后就无法开机了。
不只是魏茜茜,不少消费者都吐槽部分学习硬件产品“易坏”。在小红书平台,网友“momo”吐槽买了听力宝,一年修了三次;网友“花花”则留言称自己修了两次,这次刚修好不到一周又坏了。
涉及的品牌和品类也不仅仅是倾听者和听力宝。有消费者投诉,自己在去年5月花费近1500元购买了一支有道点读笔,但在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孩子扫单词经常扫不出来,而且反应很慢……
还有消费者发帖吐槽:“买的小度学习机,用不到半年就出现闪屏故障,寄去维修,拿回来不到半年又出现同样的问题”“购买的科大讯飞学习机使用不到20天,频繁出现死机的情况”“听力熊刚买两周就死机无法进入系统”……
经过两次失败的购买经历后,魏茜茜已对诸如此类的学习硬件产品失去了信心,她直言“对所谓的学习工具很失望”。
是扔是修还是换?
花费百元乃至千元购买的“学习工具”,因质量、迭代速度快等问题让家长“进退两难”。
在听力宝出现花屏问题后,魏茜茜便找到客服咨询维修问题,客服告诉她“换个屏幕就要90元”。随后,魏茜茜在小红书平台上了解到,很多消费者反映维修需要200~300元,而自己当初购买听力宝才花了600多元。
魏茜茜称,如果机器邮寄过去,检测师傅称不只是换屏幕这么简单,还要更多的维修费用,到时候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如果检测后不修,来回邮费就要20~30元,这让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维修费用200~300元,还不如再添点钱买个新的。”不少消费者吐槽说。
消费者张依依同样也陷入“扔修两难”的境地。张依依称,2024年5月底,她花8699元购买的科大讯飞AI学习机Lumie10 Pro,买来不到一年半时间,未摔过未进水,也很少搬动机器,但近期突然无法开机,售后检测称主板损坏了,维修费用2499元。张依依听闻后,直呼这次消费就是“交了智商税”。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孙宇昊表示,若产品频繁故障或存在虚假宣传,消费者可依法维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计算。他建议消费者,购买前应了解商家的维修政策,包括保留维修记录等,产品送修时,应要求维修点出具维修记录,并保存好维修凭证。
不应成为快消品
为提升孩子的英语水平,消费者王晓购买了数款“学习工具”,包括点读笔、听力宝、扫词笔、学习机等,虽然她发现每一款都有不同的“槽点”,但最让她头疼的是,部分品牌不到一年就会上新品,更新学习内容或上新功能。如此一来,感觉学习硬件产品成了快消品。
王晓说,在当前的教育市场背景下,各企业也都在争抢更多的市场份额,虽然能够理解企业有自己的商业逻辑,但学习硬件产品并不能等同于快消品,在频繁上新之外所出现的质量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与日常生活。
另有消费者发帖吐槽,以前买的步步高学习机,刚买半年就又出了新机型,老客户也不维护,机器在2021年更新后,四年都没有更新,并且之前的播放动画功能反而没有了。
在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看来,学习硬件不应被定义为快消品,首先快消品化违背教育工具的本质属性。学习硬件作为教育辅助工具,其价值在于通过长期使用形成知识积累。若将其设计为1~2年的短期产品,会导致多重问题,例如教育连续性断裂,学生需频繁适应新设备的操作逻辑和内容架构;同时也会引起信任危机,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期承诺产生怀疑。
宋向清认为,学习硬件行业的破局之道,在于打破“卖硬件赚快钱”的短视思维,转而构建“硬件耐用+内容增值+服务变现”的长期价值链条。企业需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用户运营上进行系统性创新,最终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到“教育服务运营商”的转型。
针对学习硬件产品的购买,孙宇昊建议要理性消费,优先选择信誉良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品牌,签订书面协议或留存宣传资料,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协商、投诉或诉讼途径依法维权。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