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新股首日平均上涨38%
版次:010 2025年10月24日
港股持续火热,港股新股的表现也非常亮眼。港股新股创出7558倍的认购倍数新纪录,新股首日表现也非常不错,今年以来港股新股更是首日平均大幅上涨38%,近期更是动辄翻倍。就近期知名港股IPO看,高瓴、高毅、景林等私募机构也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
对于港股新股发行,多家私募机构表示,港股新股发行定价很市场化,还是要根据新股价值和估值考虑是否参与,对于合适的标的会进行参与。对于港股后市,受访私募认为,在AI产业趋势明确、流动性环境改善、估值处于低位等多重因素支撑下,港股具备持续修复的潜力,看好科技、医药、高股息等方向。
市场表现 创下7558倍认购新纪录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活跃且跑赢全球主要市场。截至10月17日,恒生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48.10%,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28.92%,均超过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以及欧洲主流国家的股指涨幅。
今年港股IPO市场也格外活跃,融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一。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新股市场整体表现强劲,共68只新股上市,合计实际募资总额约1865亿港元,包括宁德时代、紫金黄金国际、恒瑞医药、三花智控等超大型IPO。同时,今年以来,港股新股破发率仅为22%,创九年新低,首日平均上涨38%,远高于去年同期,尤其9月9日以来上市的14只新股,无一破发,其中大行科工更是以7558.4倍的认购倍数创下新纪录。
开思基金称,今年港股市场表现活跃的主要原因是港股估值处于全球洼地,估值吸引能力很强。动能来自南下资金的积极参与,南下资金今年累计净买入已经超万亿港元,极大地改善了港股的流动性,对应的新股发行也变得活跃。
“我们乐观看待未来港股市场中长期的表现。今年以来港股新股发行节奏加快,多数涨幅较为可观,就融资、投资角度看,都验证了市场认可港股未来的表现。市场流动性明显改善,投融资机会显现。我们认为,此趋势将延续。”康曼德资本表示。
金翼基金基金经理、研究总监张彦俊认为,尽管中国宏观经济继续边际放缓和处于通缩周期,但港股市场在2025年却逆市上涨。不过,港股的上涨并非普涨,而是高景气AI产业趋势所主导的结构性行情,这从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的净利润增速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可以印证,叠加全球流动性宽松,最终带来港股的整体估值修复。
“对于新股,会保持适当的关注,但同样严格遵循价值投资框架,即重点分析其业务模式、行业前景、财务状况和管理团队等基本面要素,而非其上市初期的市场交易热度或价格涨幅。”津育投资基金经理崔建表示。
打新提醒 主要是看基本面和估值
9月底以来,港股新股不仅无一破发,并且动辄股价翻倍。10月10日上市的挚达科技首日暴涨192%,受到私募等各类机构热捧的紫金黄金国际首日也暴涨68%,紫金黄金国际后续继续大涨。
紫金黄金国际的发行价为71.59港元/股,于今年9月30日在港股上市,上市首日涨幅为68.46%,收盘价达到120.6港元,而后4个交易日紫金黄金国际继续大涨,股价最高到158.9港元,较发行价涨121.96%。紫金黄金国际并不是小市值股票,最新10月17日收盘价为147.8港元,较发行价涨幅超1倍,总市值高达3956亿港元。高瓴旗下的HHLRA、高毅、景林都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分别认购了13.64亿港元、6.23亿港元、3.66亿港元。
对于港股打新,多家受访私募表示,港股新股发行定价比较市场化,在打新的筛选上,公司更加注重基本面分析,主要为行业地位与盈利确定性;在估值判断方面需要横向对比与安全边际。
一家参与了港股打新的私募表示,参与港股新股打新主要还是以基石投资者为主,但不算多。
主要是看标的本身,是否符合公司深度价值投资的严苛标准,在此前提下才会参与;同时,看好中长期企业增长,在基本面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大概率会长期持有。打新只是参与方式不同。
“今年以来,加大了港股投资力度,同时积极参与港股打新。我们多通过锚定方式参与国际配售,有好的长期价值显著的项目,也会考虑参与基石投资”,康曼德资本表示,选择港股新股,一般都争取比较早地对拟发行公司进行前期研究调研,对拟发行企业及投资机会进行区分筛选,从中挑选较好的项目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积极参与路演与询价,从而通过不断优选项目与优化打新策略以获取良好收益。对于企业质地及投资机会一般的新股,则规避或谨慎参与,尽量避免首日破发可能造成的损失。
同时,有私募提示,港股新股很市场化,还是要市场化识别新股价值。由于港股IPO是非常市场化的注册制,因此一、二级市场套利空间很小,一旦拟上市公司发现新股活跃,就会尽量提高发行价,直到没有盈利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上市且高价发行,供给增加、需求不变,价格就会下调,以达到供需平衡。
后市展望 科技、医药、高股息受宠
“虽然目前港股反弹较多,但相比其他全球主要市场,港股主要指数的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具备上涨空间。同时,港股整体的盈利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已显著提升。”开思基金说。
对于港股后市,张彦俊认为,虽然宏观经济短期难以迅速复苏,但港股依旧具有上升的潜力,核心原因是AI呈现高成长性的中长期产业趋势,市场驱动因素正从AI硬件投入,转向AI应用的规模化落地,为新经济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基本面支撑。同时,美联储降息直接降低了香港市场的融资成本,国际资本重新流向新兴市场。此外,中美关系虽仍处博弈阶段,但边际有所缓和,市场反应趋于钝化。“港股目前的估值水平虽有所修复,但依旧显著低于美股和A股,特别是港股科技板块的盈利增长与估值修复形成良性循环。”
康曼德资本表示,中长期看好港股及新股市场的后续表现。相对而言,港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仍处于估值相对低估的状态。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环境下,结构性机会突出。而且,国内资金南下,全球资本增配中国资产,港股流动性有望不断改善。“这些因素为港股后续表现奠定良好基础,未来仍将重点关注港股投资及打新的机会。”
至于看好的投资方向,开思基金称,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应该从港股开始,要重视港股龙头资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港股龙头公司流动性更好、潜在回报水平更高;港股龙头公司更有能力开展全球业务,且有机会出海并建立完善的售后网络。此外,由于龙头公司有更多的数据和资源投入,它们在AI时代更加受益,未来或具备更大的估值抬升空间。
有私募称,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南向资金净流入超1.2万亿元,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港股市场在盈利修复与流动性宽松支撑下有望延续结构性行情,科技、医药、原材料等板块仍是主线,高股息资产提供安全边际。港股新股市场在定价机制改革与科技企业上市潮推动下,赚钱效应显著,但需警惕小市值公司流动性风险与估值泡沫。
相关
年内总额超1900亿港元 港股IPO募资强劲回暖
2025年以来,港股IPO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募资市场活跃度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港股市场有超过70只新股成功挂牌交易,募资总额超1900亿港元。其中,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表现尤为抢眼,今年已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11家A股公司成功在港上市,合计首发募集资金超800亿港元。
德勤预计,今年香港将有超过80只新股上市,募资额将达2500亿至2800亿港元。
认购金额超34.4亿港元
险资加速掘金港股IPO
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热闹,一向谨慎选股的险资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频频现身港股新股基石投资者名单。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已有7家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7家公司港股IPO,认购金额合计超34.4亿港元。
日前,剑桥科技港股IPO开始招股,基石投资者名单中,泰康人寿赫然在列。
这并非保险机构首次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港股IPO,经Choice数据梳理发现,此前已有7家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7家公司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合计约34.4亿港元,去年全年不足10亿港元,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3倍多。
年内净流入逾1.1万亿元
南向资金看好港股多重优势
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已超1.1万亿元,创历年同期之最。前9个月,有7个月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1000亿元。截至10月16日,尽管港股市场出现调整,10月以来南向资金仍然净流入380亿元。
从个股来看,格隆汇数据显示:近10个交易日,阿里巴巴、小米集团、腾讯控股位列资金净流入额榜单前三位;此外,快手、泡泡玛特、理想汽车、紫金矿业和美团等个股也持续获得资金流入。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发表公开观点认为,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积累了数量颇为可观的获利盘,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幅度。若将港股与全球主要市场比较,港股估值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具备一定的估值优势。
重庆商报综合中国基金报、北京商报、上证报、中证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