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林
上月,和府捞面又传出启动在港上市的消息。这不是和府捞面第一次传出上市的消息了,早在2022年年初,绝味食品就曾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参股投资的和府捞面计划境外上市。据了解,这个计划并不着急启动。
“上市不是终极目标,目前来说通过上市拿到资金对我来说也不是特别重要,和府未来能够开出并经营好全球2万家门店可能更重要,成为中国文化美食全球输出的领导性品牌,让世界主要国家、城市都有中国的味道,我们肩负使命。”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3年,绝味食品在对公司投资项目的营收情况进行说明时,提到2020年~2022年三年里,和府捞面累计亏损超7亿元。
3年巨亏7亿元,为何还要大幅扩张?李学林是谁?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不被理解的孤勇者
在2012年创立和府捞面之初,李学林在餐厅引入“书房”概念,重金打造供应链和中央厨房,走“高端”路线,让初出茅庐的一碗面一下子成为市场上的异类。
“既然早就有海底捞创始人张勇验证了中式餐饮连锁模式的可行性,我作为后来人只要找到品牌的特色和定位,持续进行投入,就有可能做好。”李学林说。
这种投入很疯狂。不仅是基建重工,连日常消耗都要求高标准:食材要用绿色有机的,油要用非转基因的,厨师要用钓鱼台国宾馆的原国宴大师、蓝带大厨、传统民间匠人,到后来的国外皇室主厨。借助之前的创业经验,李学林设计好“上层建筑”,创新性地用零售思维将和府捞面打造成了当之无愧的“高端面馆连锁品牌”。
在很多人眼里,李学林是个很极端的人。“我是一个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李学林说:“和府有三条‘高压线’:绝不能用不明原料、绝不能出现过保产品、绝对不允许违规操作。无论是谁,只要触碰高压线,零容忍。”这种类似军令似的管理风格,无形之中打造了和府强大的运营、产品、检验体系,造就了和府如今的标准化体系。这也是近乎行业最严格的体系。
虽然眼里容不下沙子,但是李学林的“纵容”也无处不在。一方面,李学林非常惜才。对于具有才华和潜力的年轻人,他会大力提拔,不惜血本。另一方面,李学林对团队的所有人都是“家长式宠爱”。“我就是要让和府的每一位员工及他们的家人,都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说到这里,李学林的嘴角不自觉上扬。
在和府这个大家庭中,许多员工在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都会咨询他的意见;遇到疾病就诊等问题,会请他协调资源;在面对困境时,也会向他倾诉心声……每当团队遇到问题或困难,他都会提供帮助、亲自闭环。
“我给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环境,这是我的使命;但是你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要浑水摸鱼,这是你的本分。”李学林说,“所有美好都是双向奔赴的。”
“只要有他在,就有了定海神针。”接受过李学林帮助的老员工这样说。
不按套路出牌的搅局者
李学林办事经常“不按套路出牌”。比如,在众多人追求高估值的热潮中,李学林手握业内“顶流”和府捞面,毅然放弃140亿元估值而选择了70亿元。
在李学林看来,140亿元是不理性的。人要学会照镜子、挤水分,如果项目价值与140亿元不匹配,那面对诱惑,就要懂得拒绝。一分钱一分货,别做贪人。李学林强调,保持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不要在意一时的估值。所有行业都不可能一直高歌猛进,所有融资也不能只看钱,而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热爱这个事业的人、能携手未来的人。
对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变化,李学林极度敏感。在手机行业最蓬勃的时候,他投身餐饮业;在餐饮极受追捧的时候,他敏锐地嗅到了零售行业即将面临的冲击,并果断调整战略,积极寻求转型。
李学林表示:“作为一家餐饮连锁企业,后端必须做重,前端才能更‘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规模化。”和府是目前行业人效最高的品牌之一,这得益于整个体系的支撑,而不仅仅是供应链。
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李学林敏锐地发现,年轻群体的“养生需求”正在不断觉醒和增强。健康和养生,已呈现出成为全社会主流趋势的倾向。因此,李学林再次对产品进行升级,提出了“养生普惠”的理念,凭借和府十余年来在养生领域的深厚积累,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多元化选择。
提到价格,和府全新养生系列产品的价格带覆盖25~108元区间,同时对20~30元的产品进行了拓展,向消费者提供“品质的性价比”。此次价格层次的划分,意味着和府捞面将“高贵”的标签重塑为“高端不贵”,使消费者能够摒弃对“进补”高昂成本的顾虑,让养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亿万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养生普惠新体验。
和府捞面用这样的价格和品质“搅局”,让不少品牌感受到了“降维式”的杀伤力。
永不靠岸的进化者
李学林的极致主义也让他不能停止追求,一直保持着“在路上”的状态。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敢想象退休后的状态。”李学林说:“人,在工作的时候会受人尊重,在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如果我的行为和影响力能让更多的人受益,这种价值感会让我感觉到我活着。”
作为一个“永不靠岸”的人,李学林始终保持着学习和前进的心态。他多次表示,中国的餐饮行业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有望培育出真正的国际巨头品牌,将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推向世界,让全球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被问及“海外市场”时,李学林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提到要深耕主业,做好国内市场,尝试新的可能,“海外没想象中那么‘性感’,但走出去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事情。”和府会走出国门,去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探索全球市场的可能性。
和府是个有长远规划、目标宏大的公司,“我们不是在一个阶段谋发展,而是在大周期里做全球化的品牌。”李学林说。
2023年,和府的足迹已遍布全国80多个城市,拥有直营门店超500家,会员数量突破2000万,同比翻了一番,这一速度在行业中相当给力。
但这还远远不够,李学林给和府捞面制定的“终极目标”是——门店2万家。为此,李学林将积极拓展多线城市市场,计划深入2000多个县级单位,与5000多位战略合伙人携手合作,实现品牌价值共享。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李学林有个放不下的执念——原创一个民族品牌。在手机领域创业成功后,连锁中式面馆成为了他这份执念的落点。2012年,李学林创办和府捞面,同时显露了他的野心:让世界的每一条街道都有中国味道;2013年第一家门店开业,开创“中央工厂先行”的餐饮品牌发展模式;2017年“和府学堂”成立,致力于中国美食的传承与创新;2021年和府捞面拿下近8亿元E轮融资,成为行业唯一同时获得阿里、腾讯投资的企业;2022年和府落地近10万平方米的现代食品产业园。
慢快兼容的实践者
在李学林看来,整个国内餐饮行业现状相对比较乱,品牌管理运营体系粗糙,竞争是无序的。不良的价格战过后,餐饮行业也会洗牌,一大批的人、品牌和公司都面临淘汰。
“过去10年间,餐饮市场肉眼可见的变化在于,陆陆续续涌入了一些跨界创业者,他们甚至来自互联网大厂,对老一代餐饮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另一方面,资本也有在推动餐饮从一个比较理性的行业变为充满‘骚动’的行业。行业不应过度竞争,还是要保持冷静。”
也正是这10年,慢工出细活。和府自建了10万平方米的现代食品产业园,供应链能力可支撑数千家门店的基本运营和辐射全国的冷链配送需求。此外,和府的数智化体系也落到了供应链、门店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实现了高效的精细化管理,强化了数字决策的能力。
对诸多新兴消费品牌来说,资本烧钱补贴可以轻易做大规模,但资本停止输血后,规模则难以实现。于是,低价战被迫打起,不少品牌也开始探索更多增长机会。
但长久来看,野蛮粗放和低价的价格战注定不可持续。在复杂的市场之中,和府捞面却保持了自身的节奏,2023年新开门店200多家,会员数量超2000万,同比翻了一番,实现了逆周期的成长。
李学林觉得今天的和府,处在这种更新的环境之下,比以前更有底气、更从容了,已经到了加快布局的时候。尽管如此,李学林也表示,对和府捞面这么庞大的体系来讲,还是需要保持谨慎的。
“最近五六年,我自己的变化是很大的,我觉得更慢了,更淡定了。”李学林说,和府确定方向后,就要夯实基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掌舵人来讲,你必须要有这种魄力和远见来下定决心。”
“某种意义上来说,往后退一些,慢一些。高调做品牌,个人不需要太高调,而是要务实和本分。”李学林直言,这几年开始变得内敛与温和,少了些许急躁。有选择性地“慢”下来,才能找准“快”起来的节奏。
未来,李学林希望看到和府有更多讲奋斗、讲执行、具备创造性思维特质的团队和年轻人。同时,和府会坚持倾注精力于优化和提升组织效率,苦练内功,保持定力,自然生长。综合中国商报、《中国企业家》